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本8篇

时间:2022-08-05 13:14:34 | 来源:啦啦作文网

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本,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老师的话和达·芬奇学画态度转变之间的联系,明白刻苦练功的道理。

教学思路:

教学中,可取消独立识字的环节,把阅读作为识字的重要途径,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识字效率,提早发展语言。可分三步:第一步,初读课文,识记字音。第二步,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刻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第三步,突出重点,综合训练,识记字形。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字音。

1、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课文讲了谁学画鸡蛋?为什么要画鸡蛋?结果怎样?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把课题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1)自由练读。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并记住字音。

(2)检查朗读和字音掌握情况。

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识记字音,然后让学生离开课文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3、朗读全文。思考:《画鸡蛋》讲的是谁学画鸡蛋的事?他是个什么人?

读后回答:《画鸡蛋》讲的是达·芬奇学画鸡蛋的事。他是著名的画家。

教师简介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人。是400年前非常出名的画家。他一生都研究绘画,他的画有的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珍品。他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刻苦练习绘画分不开的。有许多苦练绘画的故事是很感人的。画鸡蛋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学习第1自然段。

在教师介绍的基础上读第1自然段。

理解“著名”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著名”要读重音,以突出达·芬奇是个什么样的画家。

三、默读2、3自然段。思考:达·芬奇开始学画蛋时态度怎样?听了老师的话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他的态度变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1自然段。

达·芬奇是什么时候的人?哪个国家的人?是干什么的?

二、讲读2—4自然段。了解达·芬奇学画鸡蛋的表现和结果,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导言:达·芬奇成为著名的画家,是他刻苦练习绘画的结果。我们继续学课文,从他学画鸡蛋的故事中了解他是怎样按照老师的要求苦练绘画本领的。

1、读第2段,思考:达·芬奇开始学画时,态度怎样?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

读后讨论回答:

(1)老师是怎样让他画鸡蛋的?(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

(2)达·芬奇的态度怎样?(不耐烦)

(3)他为什么不耐烦呢?

先引导学生联系老师让他画一个又让画一个回答。了解因为画得多了他不耐烦了。

再引导学生联系达·芬奇的话想。“天天”是说达·芬奇认为画鸡蛋时间长了。“太简单”是说达·芬奇认为画鸡蛋容易,用不着这么练。所以就不耐烦了。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时强调“画一个又让画一个”、“天天”、“太简单”等词语,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4)达·芬奇的态度对吗?老师是怎样教育他的呢?看图上老师的表情,体会老师说话时严肃的语气,用严肃的语气读老师的话,再理解老师说的4句话。

第1句话告诉了达·芬奇什么?(达·芬奇以为画鸡蛋容易,是错的。“容易”在这里是说画鸡蛋简单,很好画的意思)

第2、3句话,老师告诉达·芬奇画鸡蛋很不容易。为什么说不容易呢?(“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是第1个原因。意思是说鸡蛋的形状看起来差不多,但“仔细”看,一千个鸡蛋中每个跟每个都有差别。“每个鸡蛋从不同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是第2个原因。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鸡蛋,自己去发现不同,从而理解“不同角度”的意思)

第4句话,老师让达·芬奇反复画鸡蛋的目的是什么?(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训练眼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观察事物准确,画得像。“眼力”指观察能力。“观察准确”是说看的一点不差)训练绘画技巧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画得熟练。这样就会画得快)

再读老师说的4句话。体会老师是怎样严肃地给达·芬奇讲道理的。

2、读第3段,思考: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懂得了画鸡蛋的重要性,画鸡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1)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是怎样画鸡蛋的?画出一个词语。(用心画)

(2)从哪儿看出他是用心画鸡蛋的?从“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可以看出达·芬奇耐心反复练习画鸡蛋,非常用心。

(3)指导朗读,带点的词语要重读,突出达·芬奇是怎样画鸡蛋的。

3、读第4段,思考:达·芬奇用心画鸡蛋结果怎样?

(1)“无论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是什么意思?(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没有画得不快不像的)读一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2)达·芬奇为什么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呢?他反复练习画鸡蛋,掌握了绘画技巧,画得熟练了,所以就快;通过训练眼力,他看得准确了,所以画得就像)

4、达·芬奇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你向达·芬奇学习什么?要想画出好画,写出好字,学会唱歌,写好作文,应该怎么办?(学习达·芬奇苦练绘画技巧的精神。要想掌握上述本领就要从小刻苦练习)

三、综合练习,识记字形。

1、看田字格中的生字,应该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字形,练习说一说。

2、教师指导分析字形。

(1)哪几个是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怎样记?

始:把“抬”字的“扌”换成“女”。

练:左边是“纟”,注意右边的第3笔不要写成“东”。

技:与“枝”形近,左边的部首不同。

准:和“谁”形近,右边的部首不同。

确:左边是“石”,右边是新学的“角”字。

(2)上下结构的字有哪几个?怎样记?

角:上边是?,下边是“用”。

易:上边是“日”不是“目”,下边是“勿”。

(3)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度”,怎样记住它呢?

度:外面是“广”,里面的上半部分是一艹廿,下边是“又”。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字头。

4、完成课后第2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2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一些难懂得字、词,教师要适当讲解,讲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在读、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圈圈、画画、做旁注等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你的启蒙老师,谈谈他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2、本文作者写下了怎样的回忆,是为了表达什么?

二、自学本文:

1、思考:

(1)“我”为什么难忘启蒙老师?

(2)本文哪几段是写回忆往事?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3)这些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的哪些品质?

(4)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A、“宽严之间”指什么?(老师对各门课的要求很严,但对日语课特别宽松)

B、从“宽严之间”领悟到什么道理?(对日本侵略者不能屈服,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2、讲解:

(1)1942年,沦陷时期

(2)学校所处的位置。

3、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句子,再把它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的意思不变。

4、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我们播下的种子也一定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

三、联系自己,谈谈启蒙老师的几件事情。

1、请同学们谈谈。要求:有条理、有中心、重点突出、语句通顺连贯。

2、把这些写下来,并认真修改

3、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流欣赏。

作业设计:

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好吗?

板书设计:

17、难忘的启蒙

组织抗日演讲爱国之心

沦陷时期启蒙老师严格要求学生

抵制日语课严谨治学

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2、体会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3、感受苏武历尽艰险,持节不屈的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课文,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的写作特点,即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天我们进入《苏武牧羊》的学习,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查找的关于苏武的资料和信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排除读音障碍;

2、理解难度词语;

3、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4、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5、整体朗读全诗

三、品读感悟

1、请大家自读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苦、艰难、生不如死等相关词语)

2、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穷困与愁苦,你对他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

3、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相机引导“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见天气已经寒冷,而又结冰,可见天气(十分寒冷),而牧羊又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我们学过《第一场雪》,文中提到,可见天气(特别寒冷)。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锦帽貂裘,也难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呀,可是我们的苏武,那个并没有料知自己会被扣押的苏武,他穿着什么呀?难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228个月,6935天,别说一天,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酸。

4、这“难中难”仅仅是雪地与冰天,也就罢了,苏武又随时面临着什么的威胁?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吞毡,这么冷的天,如果能喝上一口热水,对于苏武来说,过分吗?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饭,过分吗?悲,我们的苏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帮助他御寒?我们的苏武,他只能吃难以下咽入肚后难以的毛毡!这根本不能称做食物的东西,怎能帮助他御寒?同学们,苏武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而不是一块没有知觉的石头,他的感觉并不迟钝,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酸?

5、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屈服了吗?

师小节:这就是苏武,一个怎样的苏武?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6、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

那是不能与母亲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这十九年里,没人知道,苏武的头发已如娘亲一样雪白。那是与妻子不能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尽管思亲如此愁苦,但我们的苏武却任……(生接读)

7、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我们感到敬佩。

8、带着心酸,怀着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读一读全篇课文。

师小节: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四、延伸:

此时此刻,苏武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精神?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汉书·李广苏建传》的苏武牧羊原文及译文。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穷苦坚贞不屈

(心酸)(敬佩)

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4

设计理念:

“古诗诵读”的学习重在读和诵,所以,本设计力求体现读和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和诵中走进意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诗。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闲来一瞥发现两小童撑伞使风行船,便作此诗。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3、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解题。

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

4、教师诵读全诗。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反复朗读,读出音律。

(1)学生标出节奏,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2)同桌互读互评。

(3)小组赛读。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1、感悟童心:

(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

(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

指名读。

全班读。

(3)走近诗人的内心:

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兴呢?

(预设:闲适的、愉快的、兴奋的……)

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

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五、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5

教学要求

1、学习童第周勤奋学习,为祖国为人民争气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发愤”、“资助”、“耐心”、“尝试”、“钻研”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耐心”和“钻研”造句。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领会童第周是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勤奋学习的。

2、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简介童第周

童第周(1902~1979):实验胚胎学家。曾任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教授、研究员,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者。

今天我们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看看写了童第周在学生时代时的几件事,从中我们受到什么教育。

二、学习新课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僻”读pì,不要读bì。“绩”读jì,不读jī。

(三)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基础、期末、考试、平均、成绩、退学、发愤、努力、瞧不起、实验、需要、耐心、钻研。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发愤:下决心,努力。课文是指童第周下决心努力学习

资助:用钱帮助。

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

尝试:做一做,试一试。

钻研:深入地进行研究。

偏僻:离城市比较远,交通不便。

震动:本课指童第周的重大成就使欧洲生物学界感到惊讶。

(五)读书理清文章的思路。

1、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6个。)

2、写了童第周的哪两件事,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学习,赶上了别的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刻苦钻研,做出了外国教授几年没有做成的成绩。

(六)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巩固练习

(一)读书。

(二)读词语。

(三)预习生字的字形。

第二课时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

二、学习新课

(一)指名六人读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讲童第周家里很穷,小时候没有受到学校的正规教育。

第2自然段,讲童第周上中学晚,学习跟不上,经过再三请求,校长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

第3自然段,讲童第周勤奋学习,赶上了别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4自然段,讲童第周受亲友资助出国留学,在中国留学生被外国人看不起的情况下,下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

第5自然段,讲童第周刻苦钻研,做成了外国教授几年没有做成功的实验。

第6自然段,讲童第周实验成功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为中国人争了气。

(二)从课文中找到童第周两次“一定要争气”的句子读一读,带着童第周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争气的问题继续学习。

(三)学习1~3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①读,②知道有几句话;知道每句话的意思;知道这段与下面内容的关系。

2、学习第2自然段。①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童第周学习跟不上,经过再三请求校长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②找出带有“才”字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才”字的意思。③读句子回答问题。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读一个学期。“再三”是什么意思?再三,是一而再,再而三,即多次的意思。)“请求”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态度非常恳切。)“再三请求”说明了什么?(渴望学习。)

3、学习第3自然段。①第二学期童第周是怎么做的?(发愤学习。)②“发愤”的意思是什么?(是振作精神,努力学习。)③童第周是怎样发愤学习的?(一是他每天天没亮,就悄悄起床,在学校园的路灯下读外语,二是他夜里在路灯下看书,被老师发现,把路灯关了,就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学习。概括起来,就是讲童第周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发愤学习。)④经过半年的努力,结果怎样?(取得了优异成绩,数学还考了100分。)⑤为什么在半年之内童第周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学习童第周心想的句子。读,体会意思。(一要争气,即要有志向;二要自信,相信自己的力量;三要刻苦努力。)⑥指导朗读。

4、总结学习1~3自然段的学习思路,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是谁争气—→他为什么要争气—→他是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体会“一定要争气”句子的含义。

(四)学习4~6自然段。

1、按照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是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的思路学习4~6自然段。(让学生自学。)

2、讨论发言。

3、读句子回答问题:教授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童第周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勇于实践,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4、理解第二个“一定要争气”。这里所讲的“一定要争气”指的是为谁争气?(为中国人争气。)

(五)课文中两次写到“一定要争气”有什么不同?(第二个“争气”比第一个更可贵,这是为中国人争气,这是民族自信心的体现。)

(六)课文中几次写到穷?(两次、家穷、国穷)“穷”和“争气”有关系吗?(人穷志不穷,把压力变成动力。)

(七)读书。

三、总结

(一)看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二)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一)检查读书。

(二)认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新课,记忆分析生字的字形

(一)“末”字的第二笔横比第一笔横要短。

(二)“考”字不要多笔画防止写成“”。

(三)“试”字不要多笔画,防止在斜钩上加撇。

(四)“瞧”字是左右结构,“灬”在“隹”的下面。

(五)区分“愤”、“奋”的字义。

(六)区分“需”、“须”的字义。

三、指导书写

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工整,正确。

四、处理课后作业

(一)指导造句:

耐心——

钻研——

(二)听写词语。

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了解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各自的特点,感悟文字背后蕴涵的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生词,读通句子,读熟课文,理解生字、生词,难懂的句子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现在虽是初春,可冬天刚刚离去,老师相信大家对漫天飞舞的冬雪,一定不陌生,记忆中,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种事物留给人们印象却不尽相同。雪在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营造的《雪》世界吧!

二、会学习的孩子,一定记住了在上节课捕捉到的很美很特别的词语,还会读吗?

出示:滋润美艳如粉、如沙

磬口的腊梅决不粘连

目光灼灼蓬勃地奋飞

消释、褪尽旋转、升腾

指名读,当一生竖着读时,问:你读的方式不同,是竖着排列的词连起来读,为什么这样读?(复习课文内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请大家再读读这些词,两幅不同的雪景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说)

美艳的东西一定最先吸引你的眼球,那就让我们首先走进那个美丽的江南的雪世界里,去感受它的独特的景致吧!

三、学习1—3自然段。

1、先读读第1自然段,找到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江南的雪”的特点。(板书:滋润美艳)

2、“滋润美艳”怎么理解?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呢?

相机出示句子: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3、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些色彩的词上,闭上眼,放飞想象,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子的画面呀?

4、放眼望去:在那广阔的雪野上,那裹满白雪的山茶树上你看到了,在那白雪覆盖的梅花枝头,你看到了,在那白雪皑皑的腊梅丛中,你还看到了,近处,在你踩踏的白雪下,你看到了。白雪映衬着山茶热情的血红,深黄的磬口腊梅呼应着一片雪白,你会说江南的雪真是(生说)。咦,明明是冬季,冰冷的白雪中杂草不是枯黄的,却是——(冷绿),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在那白茫茫的雪野下,那一抹冷绿让你能触摸到什么信息呢?

5、透过这些雪中的花儿、冷绿的杂草让我们触摸到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与生机,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雪中蕴含的生机呢?

生说,相机出示句子: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6、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说得好,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蜜蜂”怎么会在这江南的冬季里看到呢?作者的眼前真的出现了这种景吗?抓住“仿佛”,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奇特的想象呢?

7、这是“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作者由烂漫的冬花,自然联想到春天特有的动物蜂蝶忙碌的情景,从侧面衬托了花的明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雪景的勃勃生机。虽不是春天,可是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板书:蕴含生机)

你能把这种春的气息传递给大家吗?读读看。

8、还有哪句话,展示了江南的雪的生机呢?

出示句子: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抓住“隐约”、“处子的皮肤”,感受雪的滋润与生机。)

请问对“隐约”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是啊,青春的消息虽不明显,但我们已能感受得到,那是涌动着的鲜活的生命。

师:“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生:白皙的,光滑的。

师:对,应该是光滑的,白嫩的。而且还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应该还有健康的特点。

9、此时此刻,我不仅想起了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想真实地置身于这江南的雪野中吗?擦亮你的眼睛,调动你的情绪让我们陶醉其中吧(出示PPT:江南雪景图片)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用最投入的情感化作最动人的声音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合作读第一自然段(师读暖国的雨…,生接读江南的雪…)

10、鲁迅的童年,少年是在家乡浙江绍兴度过的,那地方正是江南,成年的鲁迅,为了振兴中华,不得不漂泊在遥远寒冷的异乡北京,在这样的一个雪天,鲁迅先生想起了故乡的雪、儿时的雪,他还会很自然地想起什么呢?在这样的雪天,孩子们最爱做什么?

11、默读2-3自然段感受一下: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堆雪人的喜爱呢?用你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抓住表现动作的词语来体会

12、用雪堆塑成的雪罗汉,自然也有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的特点,文中哪里能看出?(很洁白、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13、回味一下:你还在雪中做过哪些趣事呢?(生说)你的心情怎样?

14、可当遇上连日的晴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雪人消释不见了,你心情会怎样?

15、是啊,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但也是——(生说)

美好的东西因为短暂才变得永恒,令人向往,令人追求,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借着对江南的雪的回味,是想表达内心怎样的情怀呢?(美好的追求)

三、学习第4段。

回到眼前,此时的鲁迅正置身于朔风凛冽的异乡北京,看到的是——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1、放声读读第4段,读到那充满灵性的句子旁写下你内心的感受吧!

2、交流感受:

(1)朔方的雪是独立的。

出示句子: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①“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粉”和“沙”有着什么特点?

②“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抓住“撒”来感受。(板书:独立)

什么原因雪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天气干燥且寒冷)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北方的环境,会是怎样的?(环境恶劣)

还有哪个词也能让我们产生这样的联想?(旋风)

(2)朔方的雪是奋斗的。

旋风是大风吗?感受过这种风中,在这么狂躁这么残暴旋风中,万事万物会有怎样的表现?说说它们的不同,这几个词,让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朔方冬天呢?朔方的雪在这凛冽的天宇下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①——“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不是乱飞,而是“奋飞”,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奋飞)

②——“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冰冷的大雾中却包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这个比喻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旋风愈来愈猛,愈来愈烈,凛冽的天宇下,朔方的雪不仅在奋飞,还在---(生说:旋转、升腾),不仅仅在雪野上,更旋转升腾到了哪里?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呀!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势?(生说:磅礴、壮美等)请你用最饱满的热情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感受朔方雪景那种震撼的气势吧:(出示PPT:朔方雪景图片)

纵然晴天之下,日光之中,也消释不了它,眼前的雪还是脆弱的吗?不是,是什么的?

-----是勇敢地、是不屈的、是奋斗的…

⑤让我们循着鲁迅的足迹回到当时那个年代——1925年,那会是个怎样的年代呀!你会想到哪个词来形容它——黑暗、残酷。身处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面对冷酷的现实,鲁迅看到这不屈的朔方的雪,他的内心在呐喊,他会说:----(板书:不屈的奋斗)

激情朗读:

广阔的雪野中,那朔方的雪,不就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斗士吗?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他便……生接读。

凛冽的天宇下,那朔方的雪,不就是千千万万个勇敢抗争的斗士吗?纵有旋风忽来,他便……生接读。

⑥今天,我们循着鲁迅的笔香,游赏了江南、朔方的两幅雪景图,江南的优美、朔北的壮丽,然而作者鲁迅更欣赏哪里的雪呢?(学生试说)

师提示:在文中由江南的雪写到了朔方的雪时,作者用了哪个词?(但是)它一般与谁联用(虽然)那么你能说说吗?

虽然江南的雪,但是朔方的雪。

鲁迅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敢于与黑暗的社会不屈地抗争,不正是因为他善于从眼前的一景一物中汲取到震撼人心的力量去与黑暗战斗吗?这也将给我们以启迪。

四、总结写法:

1、欣赏鲁迅笔下“江南雪景”、“朔方雪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后,对于雪的印象一定会更加清晰起来,作为一名文学巨匠,我们又从鲁迅这篇《雪》中的文章中,学习到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呢?

(交流:对比,拟人,实写+想象)

2、书是我们精神的食粮,爱思考的你一定有收获。这奋飞的雪又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走近鲁迅——搜集鲁迅的作品读一读。

23雪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蕴含生机

朔方的雪  独立奋飞  不屈的奋斗

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7

教学目标:

(1)从品味语言入手,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喝粥产生的各种情感。

(2)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世情所折射出来的沧桑,从而理解文旨。

分析学生:

学生学习过张抗抗的作品《故乡在何方》,对作者的有关生平情况已有所了解,为本课堂中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喝粥”这一生活现象比较熟悉,但是缺乏思考与认识,更不善于对生活现象作生动描述。

课文的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内朗读。因此,在接触文本探究之前,教师安排学生必须作一定预习工作。

学习类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程序性知识学习相结合。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时安排:两教时。

授课班级:东门中学初二7班。

教学方法:探究质疑,合作学习,学导结合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课题。

▲教师让学生回忆作者张抗抗的生平资料。

▲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出示预习要求:

一、读课文,清除文字障碍

要求给下列字词注音:粥、粳、黏、翘、芍、舔、罄、炮制、豌、楂、犷、熬、舀、煲、焖、舂、匮、掰、迭

二、思考与探究:

1、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写得特别精彩?哪些句子描写得生动形象?哪些字词写得极富有表现力?(请作圈划)

2、作者写了自己哪些时期的喝粥经历,各有些什么感受?最终得出什么启示?

3、结合课文的内容质疑,提出你最想提的问题。

▲要求学生做自读笔记。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出示课题并要求齐读。

询问:“稀粥”这东西同学们喜不喜欢喝?

作家张抗抗可以说是喝稀粥长大的,在她的《稀粥南北味》中,“南北”指的是什么?作者记叙了自己哪些时期的喝粥经历?她喜不喜欢喝粥?她对喝粥有些什么感受?

大家化五六分钟时间对这些问题作些思考,并作好回答这些问题的准备。

二、指导探究文本

层次梳理: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22段。

作者记载了自己两个阶段三个时期的喝粥经历:

①童年与少年时代,在家乡浙江杭州喝大米粥;(稀粥初级阶段)

②青年时期时代,在北大荒喝大楂子粥、小米粥;(稀粥初级阶段)

③偶尔回祖籍广东访亲时喝鱼生粥、煲粥等(稀粥高级阶段)

留意文中的两个过渡段:9段、17段。(它们作了怎样的过渡?)

品读揣摩:

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写得?说说自己的理由。(启示探究文本)

1、关注课文③—⑧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喝(吃)粥;飘起香气;一抢而空……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语句:

◆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一样……

◆滚烫的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是见锅见底,一抢而空。

◆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有些单调、别无选择、出于习惯、某种需要……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探究:母亲爱粥如命,祖母舔净粥汤碗底,作者为什么却时常不满?……饥饿使然)

2、关注课文10—16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涌入;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词:

◆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灿,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

◆它的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从每一粒馇子里熬出的粘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的田野上成熟的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旷和力量。

◆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稀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小米粥比之大馇子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

◆每天每天,几乎每一餐每一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探究:在父母的羽翼下过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大米粥居然食之无味无趣,独自在外,屡尝人生艰苦,小米粥却食之津津有味,为什么?……化作自己闯荡世界的精气。)

3、关注课文18—23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语句:

◆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以其五彩斑斓的颜色和别具风味的种类,呈现在我面前

◆鱼生粥其味鲜美无比。其粥人口便化,回味无穷,其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它求

◆阿嫦的早粥不但味道清香爽口,让人喝了一碗还想再喝,每天早晨都喝得肚子溜圆才肯作罢,而且内容丰富,色泽鲜艳——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真像是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白而黄的稀粥“初级阶段”,跃入五彩缤纷的“中级阶段”。稀粥的功能也从一般聊以糊口、解决温饱的实用性,开始迈向对稀粥的审美、欣赏、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探究:作者如何突出鱼生粥的鲜美无比?……与“烧鹅乳猪蛇羹野味”对比)

4、探讨文旨

作者从喝粥的经历体验,谈到了自己对喝粥的认识。她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2)稀粥这玩艺,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叠而始终长盛不衰的种种魁力。……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有顺便喝出来许多陈规和积习。

(25)节:“……贫穷。粮食的匾乏加之人口众多,结果就产生稀粥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食物……”

(26)节“如今……喝粥是因为祖先遗传的粥的基因……”

(27)节“……粥是贫穷的产物,也是时间的产物……”

——告诉人们:要懂得生活的甘与苦,要珍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多一种人生经历,多一份生活感受,自己的生活反而充实。

三、课堂小结:

作者述说了她人生道路上与喝粥有关的一段经历,她深切地体验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喝粥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人们对它的感受也会不完全一样,内中折身着世情与沧桑真是:少年不识“粥”滋味……而今识尽“粥”滋味;只有经历风雨,才能喜见彩虹啊。

四、作业:

亲自实践一次喝粥经历,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粥形及自己喝粥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稀粥的“初级阶段”稀粥的“中级阶段”

少年时代/杭州青年时代/北大荒多年之后/广东老家

〔大米粥(白)→大楂子粥、小米粥(黄)〕〔鱼生粥(街头)→煲粥(亲戚家中)

白而黄五彩缤纷

清爽可口∝奇妙过瘾、细腻温柔∝新奇庄严鲜美无比、回味无穷∝舒畅

(南方)(北方)(南方)

是贫穷的产物,是时间的产物

六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8

一、教学要求

1、准备拼读音节;完成形近字组词;近义词选词填空及一字多义的练习。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完成理顺排列错乱的句子的练习。

4、写一件感人的事,要求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教学时间五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字词句部分

一、教学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各自拼读,比较每组上下两个音节里的韵母有什么不同,再指名读,看能否正确读出来。

二、教学第二题,形近字组词

先让学生比较每组字的异同点,再组词。

参考答案:

暮(暮色)钞(钞票)板(木板)淘(淘气)句(句子)

治(治疗)幕(幕布)抄(抄写)版(出版)陶(陶冶)

旬(上旬)冶(冶炼)愧(惭愧)昂(高昂)担(挑担)

渐(逐渐)沸(沸腾)洒(洒落)魂(灵魂)仰(敬仰)

坦(平坦)崭(崭新)佛(佛像)酒(米酒)

三、教学第三题,选词填空

可先让学生说说两个词在意思上的区别再填写。

第一组,“因此”用于交待结果,“因为”用于说明原因。第1句应填“因为”,第2句应填“因此”。

第二组,这两个词都有“不安全”的意思,但“危急”除此之外还有紧急的意思。第1句应填“危险”,第2句应填“危急”。

四、教学第四题

先读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加点词的意思,最后说说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1题中的“老”,在上句中是“经常、总是”的意思,在下句中指年岁大。

第2题中的“别”,在前句中是“不要”的意思,在后句中是“佩戴”的意思。

第3题中的“浓”,在上句中的意思与“淡”相反,指含某种成分多,在下句中是“强烈”的意思。

第4题中的“竖”,在上句中是“直立”的意思,在下句中是指汉字自上而下的一种笔形。

第二课时

教学阅读部分。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说说有哪些要求?(①分段,归纳段意;②回答问题。)

二、读通短文,指导分段

1、请同学们把短文轻声读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课文读通。

2、默读短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讨论归纳。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①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来到重庆,登上朝天门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陈毅见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③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去上海分别有日本人、英国人和中国人办的三家公司的船,乘坐外国轮船公司的船能得到赠送的洋货。乘坐中国船则什么也没有。

④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⑤听了陈毅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3、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并,划分段落。

讨论归纳。

第一段(一、二自然落):陈毅到重庆后,看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第二段(三—五自然段):听了陈毅句句在理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宁坐没有赠物的中国船,也不坐能得洋货的外国船。

三、理解短文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交待了些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19年6月,地点在重庆,主要人物是陈毅。)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陈毅在码头上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结合学生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列强”过去指世界上同一时期内的各个资本主义强国。“铁蹄”比喻侵害人民的残暴行为。“蹂躏”指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3、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去上海有哪几家轮船公司的船?外国公司的船是怎样吸引乘客的?

4、轻声读四、五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解释下列词语:

“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学生,要求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各地学生纷纷响应,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

欺侮:就是欺负。

声援:指公开发表言论支援。

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在理:合乎道理,有理。

5、陈毅为什么不同意坐外国船去上海?为什么大家觉得陈毅的话句句在理?(在北京青年高举爱国旗帜,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抵制洋货,反对侵略,爱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是坐中国公司的船,还是坐外国公司的船,体现出是否有爱国心,不是小事。)

教学作文部分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轻声读题,了解事情的大概,接着根据事情的发展及时间的推移试排,最后反复读几遍检查有无不妥之处。

正确答案应为③①⑥⑤④②。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作文部分第二题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1、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或见过许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

2、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两遍,看看这一次作文有哪些要求,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着重号。

3、讨论归纳题目要求。

选材要求:

①内容范围“让你感动的事”,应主要是别人所做,“我”或是作为旁观者,或是作为与所写事情有关连的人,但不能写主要由自己所做的事。

②数量范围写一件事。

写的要求:

①先想后写。

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1、讨论第二组教材中《峨眉道上》《苦柚》《渡船》三篇课文所写的这类事情是否符合选材要求。

讨论归纳,这三篇课文所写事情均符合选材要求。

2、我们同学曾经历或看到过哪些感人的事情呢?

学生汇报。

三、指导写清事情经过

1、以《苦柚》为例谈如何把事情经过写清楚。默读《苦柚》看看作者是怎样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作者是分几步来写的?(①看到姑娘;②询问柚子;③买下柚子;④奖励姑娘。)要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就要想好把经过分哪几步来写。

2、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想想经过部分可以分成几步来写。

学生汇报。

四、汇报事情的感人之处

说说这件事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五、指导学生理清作文顺序

要求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间部分要求分几步写清楚。

六、介绍范文

七、学生,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后讲评

(其中指导、作文两课时,讲评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