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10篇

时间:2022-12-29 13:02:04 | 来源:啦啦作文网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10篇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篇1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它写得真好。它里面收集了很多很多古代名人说的有意义的话。它的格式是这样的:先是用古代的话来说,再是词和字的意思,然后是用现在的话的说法,最后是评析。其中我喜欢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木,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矢人也。”

这本书,让我懂了很多,比如说是:“学习要经常练习和复习,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顺从师长。我还懂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言名句,就是论语。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篇2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精粹之风格,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

《论语》虽非纯粹的文学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却逐渐演变成了格言、成语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拟从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饱满性和记叙事情的洗练性三方面入手,对《论语》一书的文学特色作一浅析。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篇3

在我读的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论语》中《季氏十六》那篇文章。它说人可以分成四种;一种是生下来就懂得的人;一种是经过学习才懂得的人;一种是经过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才懂得的人;最后一种是要经过刻苦努力学习才能懂得却偷懒不肯学习的人。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第一种人几乎没有,第二种人也很少,大多数是另外二种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可不要做第四种人,不学习就想成功。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实力,自以为是第一种人而不去努力学习,变成了第四种人。一辈子都一事无成。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篇4

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早于《论语》的《尚书》等著作,语言虽庄重浑厚,然其斧凿痕迹颇重,不适合大众阅读和传播。

《论语》因为基于了口头语,兼收了古文特点,把两者融二为一,使其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隽永有味。

读《论语》,时间概念模糊了,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个老人的亲切睿智,那群学生的坦率可爱,统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篇5

《论语》既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而又通俗易懂,真让人感觉身临“儒”境。

《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曾子生了病。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意思是曾子生了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在一起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啊!谨慎!就像来到深深的水潭边,就像行走在薄薄的冰层上面。’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已可以免于受苦了!弟子们哪!

曾子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时刻要小心谨慎,在学习上时刻要勤奋努力。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篇6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上面那段《论语》。我们知道,《论语》是经后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后人整理的时候略去了“公西华曰”后面的一段,并且把“子路问”和“冉有问”分成两段放在两章中。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

是《论语》前后矛盾,还是孔子因材施教?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得出前者的可能比较大。我觉得这个例子可以比较好地说明我前面所说的“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的必要性问题。

我觉得把握好了上面这个原则,我们可能解决对好多章节理解上的问题。我们就再多看几个例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篇7

《论语》是讲述孔子学生的语言、行为的一本书,非常著名。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句话让我懂得了干什么事都不要太冲动,要再三思考。我们的智慧还比不上孔子,所以遇事还是考虑再三为好。

读了这本书,感觉好象在古代一样,满脑子都是孔子、贡子、颜回、冉求等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朗读的时候,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孔子,最大的感触就是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一些人就像颜回一样勤奋好学,有一些人就像宰予一样在课堂鼾声如雷。

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不少的知识。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篇8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篇9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 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200字篇10

从古至今,一切答案都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难道别人说的答案都一定是对的吗?不是的,一切答案只在与自己去揭开“他”的真面目。论语也是如此,我不赞同孔子的一句话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为什么我不赞同孔子的这句话?孔子一直不是说要孝顺吗?可是因为孔子说这句话而与孔子说要孝道而前后矛盾了。跪羊图里写到:“孝是人道第 一步。”学习在第二,安全在第三。难道为了学习而不顾孝父母和自己的安危了吗?

懂得了学习上的真理而不顾一切的去完成,就算你完成了学习上的真理,懂得了他,可是你开始后悔了,你三长两短的回到了家,家人失声痛哭,你没有办到一点孝顺上的真理。这时的你绝对后悔自己完成这项学习的结果了,可是你如果没有回来呢?还没有领会到就死了呢?就算你后一秒活了下来,你已经累得不行了,说不出来了,别人怎么能领悟呢?

有时候,不顾一切完成学习上道理的人,是——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