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三农人物盛典心得观后感

时间:2023-01-17 13:09:42 | 来源:啦啦作文网

2022年度三农人物盛典心得观后感6篇

2022年度三农人物盛典心得观后感有哪些?“三农”工作者要牢牢守住农民的心,“把屁股端端地坐在农民的这一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度三农人物盛典心得观后感6篇,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年度三农人物盛典心得观后感精选篇1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这是国家的战略部署,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2022年度三农人物盛典心得观后感精选篇2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障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其次,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培养新时代人才,共建乡村振兴好发展。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要筑巢引凤,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多方引导返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等返乡做“创客”,鼓励支持并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不仅仅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创造便利条件、政策支持,也要同步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解决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升级,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乡村振兴必须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支柱,只有人才支柱稳固,才能筑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厦,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2022年度三农人物盛典心得观后感精选篇3

“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2022年度三农人物盛典心得观后感精选篇4

我的家乡在离市区几百公里的山区,是一个风景优美,风景秀丽的地方,人们安居乐业。

以前老家的路都是坑坑洼洼,全是泥路。道路寒冷而畅通,很少有车辆通过。每个人的梦想都是拥有一辆自行车;人们住在瓦房里。遇到刮风下雨的气候,就钻进水里,房顶被掀掉,四角被淹,让人终日忧心忡忡;至于厂矿超市,那就只能想象了。衣服穿不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吃穿基本靠天。饭碗里只有玉米米饭和土豆。吃饱是最大的奢侈。能在节假日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就不错了;对外界信息的理解,取决于外出人员的口述。

然而,自1978年以来,人们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个繁荣、美丽、富裕的地方。当时泥泞的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车辆川流不息。大部分人拥有摩托车,部分人实现了家用车;家庭结束后,基本实现了做饭电气化,用柴火取暖;人们的饭碗不再单调,每顿饭也讲究营养;穿着也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更新,有时候可以穿时髦的名牌;在政府的关注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也发生了变化。有的种上了“泡核桃”、“脱毒马铃薯”,有的学会了科学的种田技术,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家乡的变化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也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作为小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长为对社会和家乡有用的人,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建设家乡,让家乡更加美丽,成为中国最耀眼的明珠。

2022年度三农人物盛典心得观后感精选篇5

从前,一到下雨天,妈妈总是皱着眉头,望着天抱怨:“怎么又下雨啊!还让不让人走了?”

咋回事?

原来啊!通向妈妈单位的是一条松软的土路。一下雨路上坑坑洼洼、泥泞不堪,那时家里只有摩托车,坐在无任何遮挡的后座上,车一开,泥点子就直接甩到妈妈的身上,甚至脸上,搞得妈妈每次都得洗澡换衣。你说妈妈能开心吗?不!当然不开心了!

这两年,无论晴雨却不再听见妈妈的抱怨声了。

这又是咋回事?

今天天气晴朗,妈妈说要带我去她单位看看新建的图书馆,那敢情好啊!出发!

刚上路,我就惊讶地发现:原来那条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妈妈见状,忍不住笑着说:“我把车开慢点让你好好瞧瞧。”宽宽的路面,可以并排跑两辆车,路的左边是起伏的山峰,抬头仰望,雾气在山腰缭绕;路的右边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坐在车里,山光海色就尽收眼底。而且路边的路灯是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路灯杆子的顶端不仅有个太阳能板还有个会旋转的风车,风速慢时风车像个悠闲的旅者,慢悠悠地欣赏着风景;风速快时又像不知疲倦的舞者在卖力地表演着。再看路的两旁边还还种了美人杉、榕树等各色的花草,正值春天,树叶翠色欲滴,花儿竞相开放……这一路的风景让我应接不暇,政府修的这条路不仅让家与妈妈单位的距离更近了,而且这条路宽阔平坦,路两旁的风景还这么美,换谁都会开心的。

望着妈妈脸上的笑意,我情不自禁地问:“妈妈!难道就是因为这条路你才变得更开心了吗?”听到我的问话,妈妈笑意盈盈地搂着我说:“那当然啦!”

就这样,一路风景、一路惊奇、一路欢笑!

2022年度三农人物盛典心得观后感精选篇6

我的家乡在黄琅,这里的变化如车轮飞驰。我的邻居车伯,在我孩提时,就下岗了,迫于生计,他骑上自行车开始了他东奔西跑的”二轮“生活,后来买了一辆三轮车。我们那里离镇上远,老幼病残的上街搭个车也方便,车伯的生意还真是兴隆。

夏日的一个星期天,我和母亲搭车伯的三轮车去镇上。烈日炎炎,我坐在阴凉的车篷里,清楚地看见车伯的汗珠一粒接着一粒往下滴,我忍不住对妈妈说:“下次咱别坐车伯的车了,你看车伯累的。”我侧过头大声地对车伯说:“车伯,您就不能换一辆不累的车吗?”听了我的话,车伯许久没有说话。

过了两年,车伯用一辆崭新的电三轮换下了那辆破旧不堪的人力三轮,车伯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闲暇时爱坐在车里看书阅报,车伯不仅自己看书,还在车里备几份报刊供乘客阅读。

今年正月,我和父母要去海口外公家拜年。到街上,有一辆中巴车停在街心花园旁。我们上车去等了半天还不开车,爸爸说:“像这样要等到什么时候,干脆我们去打个车走。”于是我们从中巴车上下来截住了一辆面的,司机竟是车伯。爸爸笑道:“现在应叫‘车面的’了”,大家都笑了,车伯像有些不满似的说:“出租的多了,生意有些难啊……”

“出租车多了是好事啊,方便了顾客嘛。”

“那倒是,过去常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车,就是老百姓所祈盼的好日子,我们现在不都有了吗?……”车伯说道。

………

车内暖意融融,车外路旁的近树远山急速地往车后跑去。我感到车轮在飞驰,飞驰的是人们日渐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