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范文

时间:2023-05-11 17:01:03 | 来源:啦啦作文网

2023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大赛范文

相信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无论是出于对人事的观察,还是对历史的解读,有志向和有愿力当为人生第一等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篇1】

《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

如果“而立”是说成家立业小有成就的话,那自己三十岁这一年恐怕根本连边都摸不到,但如果是说坚定了今后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努力的方向,那这一年我觉得应该算是“而立”了。

金岳霖先生曾经这么评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既注重效果,则经他的眼光看来,乐天安命的人难免变成一种达观的废物”。

前段时间跟朋友讨论信不信命这个问题,围绕着两个方面,一是信命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二是信命带来的是积极的人生观还是消极的人生观,讨论到最后被冠以唯心主义的诡辩论。其实我试图说服他们这个出发点就错了,而且这也无关乎唯物还是唯心,唯物唯心只不过是标签,“名可名,非常名”,不能说唯物就比唯心更正确。我只不过是选择一种认识让自己好过而已,只关乎自己,只要不影响到他人,与能不能得到外界认同无关。自己唯一需要确认的是,你的认识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能够更平和豁达的面对人和事,不愤世嫉俗,不拧巴,同时也要时刻警惕不要变得市侩,不要成为孔子口中的“乡愿”。

《论语》中子夏有这么一段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古时候一直说“做学问”,这学问恐怕不是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等这些知识,表面上学的是伦理道德,看似有点反智,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学的是一种智慧。

前两年对“孝”这个字是不屑的,想着自己堂堂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的人,那不知道比爹妈高到哪里去了,喝过的洋墨水里只有love可从来就没有孝这个字,我吃过的牛排喝过的红酒他们知道是什么味吗。社会发展太快,自己有种活了一二十年就能跟爹妈几十年相提并论的错觉,自己也许知识比他们多一些,但在智慧方面还差的远。现在反思自己是根本担不起这个字,前两年甚至可以说是无父无母的不孝。孝不是那么让人难以启齿的字眼,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永远都不会过时。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古代把“孝”看作做人的根本,对“孝”的推崇,不仅仅是在孝这个字上,看重的是通过孝这个根发散出去的枝叶。通过孝把家里关系处理好,再到单位把工作做好把同事关系处理好,再到社会跟各行各业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关系处理好,这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越来越觉得,整个过程凭的其实就是自己那颗诚敬之心。所以今年把自己的座右铭改成了“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这是《大学》里的一句话,洒扫应对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不自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对得起手头要做的事,不去在意最后的效果,做一个胡适眼里“乐天安命的废物”。有时候心里会想只要我诚了,最后结果不会差太远,因为说了嘛“虽不中不远矣”,这种想法多多少少也有被功利主义支配的嫌疑,其实还是没有做到真.诚,还需要继续修啊。红楼梦五十六回有一段宝钗跟探春关于学问的争执,宝钗最后说“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说得真好,我爱宝钗!

前不久还试图给自己加很多标签,“感物不易动者、忠实小粉红、钢铁湖蜜、摄影小白、粤语控、随缘手办收集狂、写字机器、老古董”,有凸现自己爱好广泛的嫌疑,以为这些爱好这些技能这些外在的东西对自己有了相应的加持能够弘我,其实也是著了这些东西的相了,最终反而会被外在的东西所累,“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毕竟总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虽然没几个钱,但也总想拿钱举例子,应该考虑的是利用钱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只是成为一个有钱人。最后只给自己留下唯一一个标签,“算个有心人”。阳明说“切勿贵目贱心”,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大学》开篇所说的“明德”其实每个人都有,人随心动,每颗心都让自己成为那独一无二的人,这也就是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的原因。其实圣人就在身边,日复一日雷打不动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在门口迎你上班的保安大哥,年复一年在纬十路这片出没见面跟你打招呼还不想收你快递费的快递小哥,每周来办公室浇花还教你怎么修剪一帆风顺的保洁阿姨,迟送了几分钟开门就跟你道歉的外卖老弟,听喝多的你在后座跟朋友瞎逼逼一声不吭认真开车下车还夸你说得好的代驾师傅,更别说身边处处帮助你的领导同事朋友了。那些给自己带来感动能让自己共情的,从来都不是金钱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那一颗颗炽热滚烫的心。

再看开头跟朋友讨论的问题,这个世界也许本就是唯心的。同样是说柳絮,黛玉嘴里的柳絮充满了随风飘荡无处安放的哀怨,宝钗却能讲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么昂扬的诗句。“一颗心先可以塑造天地圆方”,这个世界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倒影。

回到这篇文章的题目(如果能称之为文章的话),出自少年王阳明跟私塾老师之间的一段对话。

——何为第一等事?

——惟读书登第耳。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登第升官发财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那些用力生活的人们虽然不被人知道,但也不能说他们的一生就是失败的,自己也是这芸芸众生默默无闻的一员。求圣求贤学做圣贤看上去遥不可及,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用阳明的话说就是普通人跟古代先贤都能成为100%成色的足金,只是斤两有所差别,都能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圣贤气象。读过孔孟老庄程朱阳明,真就像程子说的“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这些圣人之言放到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参照谁不会由衷感叹上一句:噫吁嚱,先贤诚不我欺!

圣人之言常读常新,太多的话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反复咀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想做到阳明口中真正的知行合一,需要不断的去格物致知,需要到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事上磨。希望将来不管顺境逆境得意失意,都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都能“情顺万物而无情”,都能“常快活”,争取在下一个十年之期到来的时候能够做到“不惑”。

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篇2】

所谓第一等事,实际上就是人生的方向、目标。要想清楚、弄明白自己这一生真正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到底朝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去奋斗。

实际上,古往今来,在何为“第一等事”上,没有一个统一和标准的答案。有的人看得近,有的人看得远。有的人看得小,有的人看得大。虽然没有对错之分,但却有高下之别。比如,王阳明看中的不是金榜题名而是成圣贤,叶帅选择的不是大把捞钱吃香的喝辣的,而是带领穷人闹革命,看似不合时宜、难解其中味,其实却是真正参透了何为“第一等事”。

真正的“第一等事”,是一种更崇高的人生目标,超然于个人私利之上的精神追求。诸如孔子的“天下大同”,王阳明的“成圣”,戊戌六君子的“血荐轩辕”,革命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不惜牺牲生命来换取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曾有人感叹:我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还有的人梦想的“第一等事”就是荣华富贵、升官发财、名利双收。但钱有了,名出了,官当大了,却内心空虚,活得并不幸福,甚至还抑郁。

这样的“第一等事”因其境界太低、价值太小,对人生来说没有多少意义,追求起来也难以快乐。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很多人回味《雷锋日记》里这段话,心中便亮起盏盏明灯,这也可说是对何为“第一等事”的回答。

弄清自己的“第一等事”,有了方向,其实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

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篇3】

12岁那年,王阳明还在读私塾。他向塾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何为第一等事?”塾师告诉他,第一等事无非就是科举及第。王阳明对塾师的回答不以为然。他觉得真正的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学圣贤”。

“成圣”成为了王阳明的“第一等事”,也成为他毕生的自觉追求。他12岁发下的宏愿,立下的志向,最终得到了认可。他在世的时候,就被当作“圣人”,而在后世的学者心中,他也拥有了“圣人”的形象。

12岁的王阳明所提出的问题是振聋发聩的,对于那个时代的士人来说,“成圣”是终极目标。

天下事,瞬息万变,错综复杂。有人的地方就有事:大事、小事、平常事,事事关己;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劳神。因为责任和担当,我们必须去直面世事。

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能否将纷杂的诸事理出头绪,牵出那条支配我们生命的主线呢?若要拎清诸事,我们就不能不先思考这个问题: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一位常年在戈壁大沙漠跑车的司机说,人最恐惧的时候,不是没有钱的时候,不是没有水的时候,不是没有车的时候,而是没有方向的时候。

叶向真在对父亲的回忆中,介绍了叶剑英是如何选择他自己的“第一等事”:抛弃荣华富贵而走向革命。她说,父亲在黄埔军校时就跟蒋介石结下了非常好的友谊。别人都不可以配剑和配枪进入蒋介石的卧室,只有他可以佩戴短剑和手枪进入蒋的卧室,后来还让他做了2师师长兼着两广的盐务管理官员。尤其后者是一个肥缺,半年100万美金就有了。他当师长,行军时不想骑马就坐轿子,还有一个士兵前边挑着丹麦进口的饼干和炼奶,后头担着威士忌和白兰地。很多人都看中这个位置,希望能够有一天做到他这样的位置。但是父亲还是毅然决然地脱掉皮鞋穿起草鞋,冒着生命的危险,奔向了革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像无数优秀共产党人那样,抛弃小我,一心为国向民,这样的“第一等事”方为真正的“天下第一等事”。

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篇4】

我家装修十分简单,加之家具较少,每每客人都感慨有点空阔。可他们若是走进书房,就一定会被结结实实地震撼到:面积不大的书房里,一架“顶天立地”的书橱突兀地占据了一面墙,书橱被各种图书挤得满满当当。旁边墙上挂着一个横幅,上面一行大字十分显眼:“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是的,读书,我们家的故事离不开它,我成长的记忆也离不开它。

蹒跚学步之际,我就经常被花花绿绿的图书吸引,像模像样地要书来看。每每此时,爷爷便会从书柜里抽出一本,静静翻开,抱着我坐在摇椅上。书将童年乡村的蝉鸣一点点编织起来,爷爷抱着我,我抱着书,坐在堂屋里,直看到天空洇开绯红的胭脂色,看到万家灯火,满天繁星……

爷爷算是读书人家出身。他的爸爸做过私塾先生,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却英年早逝,所以爷爷只念了5年书就辍学了,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但曾祖父“好读书、读好书”的家训却已经深深烙在他的心窝,以后虽然务过农、当过兵、打过工,他始终读书作今还经常戴着老花眼镜与报纸杂志“搏斗”。

在爷爷的影响下,爸爸小小年纪就被人称作“书呆子”,最终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攻读中文系的他,自然十分热爱读书,上学时不但经常泡在图书馆里,见到好书就挪不开脚步,还时不时逛书店买书,几年下来也攒下了一摞书。不过这一摞书经常成为妈妈的嘲笑对象,因为虽然没有考上大学,她却酷爱读书,嫁给爸爸时,书比嫁妆多,她的书毫不犹豫地占据了书橱的一大半。她曾颇为自豪地指着一套四本《朱自清全集》对我说,那是她高中时省下过年做新衣服的钱购买的。

夜幕降临,我们家书房里的灯按时点亮了。虽然地方不大,一家人挤在里面却各占一方,谁也不打扰谁。我在做作业、默读课本,妈妈在读小说、翻阅杂志,爸爸在改材料、读电子书。空气里流淌着浓浓的书香和温情,万籁俱寂中,常常有一种淡淡的满足感在我心头弥漫开来。每当此时,我总是抬起头,墙上那幅字就显得特别遒劲有力——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篇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当做圣贤耳!”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从苏校长口中传出,贯穿到操场的每一个角落……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踏着青春的节拍,感受着青春的力量,我们有用不完的活力。

谁曾料到,这使人为之一震的措辞,竟出自两个稚嫩的少年之口,令人醍醐灌顶。新时代的中学生不光代表着个人,还代表着社会栋梁,民族脊梁,当然,能力越高,使命越大,一个人担负的使命决定着一个人境界的高低,能量的多少,胸襟的大小。学校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而我们的使命是学习知识,增长本领,正直青春的我们要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才是我们崇高的第一等使命。

正如苏校长所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每个人的梦想都不同,一个虚而不实的小人,他的梦想只是为了放在嘴边逞一时之快,而一位有抱负的伟人,则会默默无闻地努力,最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小到学校前三十名学生,大到坐在人民大会堂中的领导,他们的成功哪里来?是苦难的结晶,是勤奋的结果,是炼狱般的修行,他们是晨昏中的第一盏灯,昨夜中的最后一抹光,他们确实付出了第一等努力。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同桌过长假”。世界上的人比你优秀的多得是,不怕世界有比你优秀的人,就拍比你优秀的人还要比你努力。敢于担当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态度迎接新的一天!

“新学期、新气象。”我们一中人一定能做到三个第一等,担负使命,付出努力,敢于担当,做无愧于新时代的追梦人!

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篇6】

人生万事需“自为”更需“有为”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身逢伟大的时代,基层的青年干部当沉浸到自己的岗位职责之中,摸索出一条从“自为”到“有为”的康庄大道,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沉到干事创业的“自为”氛围中谋求创新“有为”。

青年干部初入工作岗位,羽翼未丰,在一些复杂的工作上缺乏自己的思考,喜欢循规蹈矩,陷入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泥沼。但是,在过往经验的束缚下,青年干部们大多被困住了手脚,在复杂的基层工作中畏首畏尾,工作很难出新出彩。且新时期建设当中,基层的千头万绪又岂是简单的条条框框就能概括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青年干部应当脱掉经验束缚,在党和国家为青年人才搭建的试错容错平台上大展拳脚,做一个不循规蹈矩的“纨绔子弟”,锚定目标,大胆想大胆试大胆闯,敢啃硬骨头、敢吹冲锋号,前仆后继,让自己的青春活力在广阔天地释放最大的价值,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蓬勃的朝气。

沉到朴实无华的“自为”氛围中谋求踏实“有为”。

青年干部从“象牙塔”进到机关大门,学生气还未褪去,与之相配的文风也尚未转变。因此,不少青年干部在写报告、写材料时,喜欢在文章中堆砌华丽的辞藻和晦涩难懂的古文,这样的文章虽然“上档次”,但是华而不实宛如空中楼阁。文风如作风,倘若青年干部在基层一线面对广大的群众,也只追求“阳春白雪”“之乎者也”,群众听不懂看不懂,“最后一公里”的畅通也就成了天方夜谭。因此,青年干部在工作中不妨多一点“下里巴人”,追求朴实,实事求是,多到田间地头、农户家里走一走,听群众怎么说,跟群众多聊聊,学着讲群众听得懂的话,写群众看得懂的报告,从文风到作风来一场“蜕变”,让双脚踩在坚实的土地上,涵养出求实清醒的作风,这样才能让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变成肉眼可见的目标。

沉到走村入户的“自为”氛围中谋求为民“有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一线是最能听到群众呼声,最能感受群众诉求的,因此就需要青年干部多下沉、多走访、多交流。同群众交流并不需要基层干部有着如苏秦张仪一般经天纬地的口才,只需要把理讲清楚,把情讲入心即可。在服务群众、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怎么说、说什么通常会直接影响到群众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吸收,说得易懂,那群众也就能接受并且配合好,说得晦涩,那群众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基层工作当中,青年干部无论内向与否,都要多到基层群众家中走一走、坐一坐,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及基本诉求,转化为自身在工作上的动力。同时,练就一副充满“乡土气”的伶牙俐齿也能助推自身远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说出自家话,才能论起自家情。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只顾风雨兼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因此,各地的青年干部都要深入挖掘为“公”之道,在矢志奋斗中完成“自为”到“有为”的华丽蜕变,漫步于江川之间,答好新时代问卷。

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篇7】

生命只有一次,如果失去了性命,其他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应该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随着时光的流逝,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越来越多。由于汽车引起的交通事故日益增多,据统计每天有550多人因车祸而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差点被一辆红色的小汽车撞到,踉踉跄跄地跌坐在路上。我惊得捏了一把汗,赶紧跑去看一看老人家有没有受伤呢!幸好只是受了惊吓,没有受伤。围观的路人指责汽车司机不该闯红灯。司机也是满脸惊慌,一直说要带老人去医院检查。闯红灯是非常危险的,幸好这次是有惊无险,但是我们谁又能保证下一次还能这么幸运呢?

从这件事情我想到了,尽管妈妈天天说要注意安全,老师天天说要注意安全,可是一些小事故还是经常发生在我身上。

记得那天体育课举行四人一组赛跑,比赛非常激烈。哨子声一响,我像根离弦的箭,向终点冲去。但是,人外有人啊,眼看小丁要超过我了,我心一急,开足马力,结果,摔了一大跤。“没事吧?是不是热身没做好?”老师把我扶了起来。两边膝盖都出血了,热辣辣地疼,我的眼泪止不住噗嗒噗嗒往下掉。后来,我想了一下跌倒的原因,确实是热身时,我应付了事,筋骨没有活动开。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教训,时刻提醒着我注意安全。

课间时,不要追逐打闹;下楼做早操时,切忌拥挤;过马路时,莫要横冲直撞……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不让老师和家长担心,我们一定要把安全时刻牢记心中,让安全伴我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