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片段教学的方法初谈(5篇)

时间:2023-06-26 08:38:43 | 来源:啦啦作文网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谈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谈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

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

1、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2、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3、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

4、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5、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

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三、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五、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中高年级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每写一次作文,老师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审题、选材、构思、修改,多读例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评改作文小组解决,由组长牵头,大家一起找错别字,找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的地方,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看开头和结尾写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说了算。这样的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片段教学的方法初谈 篇二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片段教学的方法初谈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片段教学的方法初谈

总结十多年教学的不断积累,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从而整理出了一些对自己来说有一定实践意义的粗浅理论,现简要地总结如下:

一、 我认为进行小学语文精读片断教学的研究,首先必须确定哪些部分或段落是文章的精读部分。在教学中,我们要像在具体生活中面临选择时做到有取有舍,避轻就重一样,我们要把学习重点放在课文最能够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部分(即课文的精读部分),集中精力突破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我们要教给学生确定文章重点部分的方法。我认为文章的精读部分,就像前文已论的定义一样,是文章中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部分。它是文章中的精华部分。它应该是作者所要重点论述的内容。根据文章题材与体裁的不同,它在文章的位置也不一样。我们举《桂林山水》一文为例。这篇文章向我们描绘了神奇的桂林山水,重点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与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通过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的描绘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因此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精读部分,需要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这一块内容的教与学上。我们再以《开国大典》为例子,再来分析分析。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北京三十万群众与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了开国大典,经历了这一难忘的时刻,课文依次介绍了参加大典的人员、会场布置、群众的到来、典礼程序、游戏呼号等内容。文章向我们传达的是刚刚成为新中国主人的群众的那份骄傲和自豪感。哪部分的内容最能传情达意呢?通过仔细阅读分析,我们觉得典礼过程的记叙这一部分内容最能抒发刚刚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心中对国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崇敬之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即文章的精读部分。

二、 当我们找到了一篇课文需要进行精读教学的内容,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突破文章重点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经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精心设计教学导语。

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的过程严谨而不紊乱。学生能更好的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狱中联欢》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我们亲身参加或者观看了许多的联欢会,比如我们的每年一度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会,大家回忆一下,当时会场的布置如何,同学们的心情如何,大家都表演了什么样的精彩节目?(同学们畅所欲言)现在我们学习《狱中联欢》,来看看那些身在狱中即将迎接充满光明的新中国的革命者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举行联欢会的,他们都表演了什么节目,你认为精彩吗?哪些节目能触动你的心灵?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地引导下,学生去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读”的训练。

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地交流,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荔枝》一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本段中这个句子:‘‘母亲 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首先我让学生自由地读这句话,然后交流,读完之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通过交流,同学们理解了,这样细致地动作描写,可以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眼里是格外的珍贵,她像对待一个小生命一样认真细致地剥开,仔仔细细地欣赏,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也可以说体会到了母亲 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心里面是特别的高兴。理解了句子蕴含的深意,我们回过头来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相信同学们又会有一番感受的。

3、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除了让学生充分地读,我们可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如教学阿拉伯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时,我们首先确定了该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渔夫用自己的智慧将魔鬼骗回胆瓶,从而战胜了魔鬼这一部分内容上。我根据学生的意愿,挑选了几组学生分别扮演渔夫和渔夫,将渔夫战胜渔夫的过程演一演。通过对比,看看哪一组的表演能恰如其分的将故事内容和故事情感表现出来。通过演的方式,同学们都深深为渔夫的勇敢和机智所折服,纷纷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千万不要慌张,要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它。我想到此本文的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已达到。其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材特点所能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演一演(演演课文的主要内容)、辩一辩(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看法)、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

三、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去大量的阅读课外的文章,从而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本堂课(或本篇课文)完成之后,理应让学生借助课堂所学,去接触其它文章的阅读与体会,或者将自己的收获化为具体的行动。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学其文,还要悟其情,体其意,最终的目标是化其行。比如说我们学习了《荔枝》一文,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对作者肖复兴母子间那深深的亲情所感动,还要让同学们将这份感动之[情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因此我在教学任务完成任务之后,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用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一件礼物送给父母亲,看看父母亲在接受礼物的时候,她(他)的动作怎样、神态如何、会说些什么,将自己观察到的写下来。学生通过这次小练笔,深切地感悟到母(父)爱的无私与伟大。这是一个良好的进行亲情教育的机会。

四、精读文章(或部分)的教学,一定要紧紧抓住“议”这个中心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采用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我们在教学毛泽东主席的《长征》诗时,我们要抓住诗歌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让学生围绕“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进行充分地交流与讨论,从而领悟红军之所以能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取决于红军这支队伍所体现地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长征精神。我们还要让学生重点领会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含的深入理解。

小学语文高年级精读课文基本流程 篇三

小学语文高年级精读课文基本流程

“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把语言文字能清楚,以便(初步)掌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4个环节:

(1)梳理初读及整体感知情况。 (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3)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4)小结理解课文的情况。

说明:第一,(1)环节要紧扣第三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总结读书及感知课文的情况,以表扬激励为主。第二,(2)环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本阶段第(3)环节,是落实语文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教学程序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课文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4)环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三是为第四环节做好铺垫。第五,(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第一,该阶段要和第三阶段中的第(4)环节相吻合,要体现出顺接关系,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三,该阶段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属于辅助环节,可有可无。在教学设计中该阶段是否要体现出来,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多少、课文篇幅的长短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巩固梳理,迁移应用——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本阶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读文本”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价值观念。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第二,(2)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3)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第四,在该阶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级段的特点: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说明: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 篇四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

我们现行使用的这套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把课文分成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这三类,在教学中通常的具体安排是,精读课文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课时,选读课文由学生自己阅读,今天我们在这里研究的就是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让大家明晰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

一、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教什么。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更是灵魂,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充分重视目标对提高教学效率的巨大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呈现得非常清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低年级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识字写字教学,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重点,只要学生能够把文章读顺、读懂即可。从中年级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开始有了具体化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解读课程标准,我们就不难看出,中高年级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阅读”、在“理解”、在“感悟”。

现在我们语文课一周只有五、六节,而语文课文的篇数却并没有减少,课文均在32篇左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语文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完成哪些任务呢?通常精读课文的课时目标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低年级要重点完成识字写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读懂课文(完成朗读指导、进行语言训练);中年级除了要完成识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之外,还要有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本的细读感悟(解决泡泡里的问题及部分课后问题)、写少量的字(课文长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高年级识字量少,甚至到了六年级没有识字任务,那么在第一课时就是要完成有针对性的预习的检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本的细读感悟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我们都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处理要遵循整体性,不要断章取义、肢解课文,也就是说,在第一课时就要完成对一篇课文的精读讲解,避免出现第一课时讲一部分、第二课时讲下一部分的情况。第二课时,通读全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赏读(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特别好的地方背下来)、积累运用好词好句、拓展课后问题、较有目的地搞小练笔、还要进行巩固识字、加强写字的训练与指导等。

明确了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也知道了第一课时应该教哪些内容,那么怎么教才能更好的达成目标,使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更有效呢?“十二五”期间,我市语文学科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实施情•知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大连教科所成功立项,在多年语文教学研究实践基础上,在宋所长的指导下,我们以“情•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建构为核心,博观约取联系实际,尝试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课“五步五学”的基本模式。经过两年的课堂实践,此模式日渐成熟。

“五步”——指的是课堂结构五步曲。即:读,从专题入手,进入新知。测,汇报预学内容,以学定教。议,遵循方法,把握主要内容。悟,品读课文,与文本对话。结,归纳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五学”——指的是学生学法的五要素。即:趣中学,开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测中学,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确定教学重点。感中学,在把握主要内容的过程中,获得整体感知的能力。悟中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领悟和掌握知识。乐中学,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快乐地学习。“五学”贯穿整个课堂,实现学习过程有趣的进入,快乐的结束。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正先生指出:“阅读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然后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整体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五步五学”模式就是要引导教师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由内容分析为主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由只注重教科书走向注重阅读与实践,由重视教师作用走向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具体来说,“五步五学”教学模式的流程为:

读,导入新课——测,检查预习——议,整体感知——悟,细读感悟——结,整体升华。

(一)读,导入新课,抓住单元专题

我们所用的小语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就按专题组织单元,每册八个单元(六年下册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专题。如六年上册的八个专题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每一组元的导语都安排在这一组第一篇课文之前,一般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段用来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第二段用来提示本组元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每组元的第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就利用导语导入新课。如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刚开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你们是否看见过这样的现象:水龙头不停地流出清澈的自来水,用水人不知去向;开着电灯、电视,房间里长时间空无一人;笔记本被随手扔进垃圾桶,却只用了几页„„你们是否想过,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今天我们进入第四组课文的学习,这一组的专题是 ‘珍爱我们的家园’ ”教师就是用导语的第一段话来激发学习兴趣,并直接点明专题。接下去让学生默读导语第二段,找到本组元学习重点。在学生回答后梳理出一二三来,连同专题用课件出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进行这一组第二篇课文的教学时,老师开课又继续点专题:“在‘珍爱我们的家园’这一组元,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是《只有一个地球》„„”,这都是不忘专题的表现,体现单元整体教学思想。

导入新课后,对于有的课题要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读音的强调、字形的提醒、词语的初步了解、甚至于标点的理解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低年级的导入,更加注重趣味性。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测,检查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所谓的“测”,就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测,这个“测”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检测,也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检测。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预习内容的汇报反馈,了解自己对新知的把握度,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预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教师通过有效的检测,诊断学生的预习效果,科学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帮助不同起点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准备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低年级的预习,教师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课堂上再通过检查督促预习,进而使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到了小学高年级,教材选文较长,语文的课时又少,要想在两课时内完成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在一课时内完成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提高效率的前题就是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

预习怎样才算充分?得把课文读熟,至少四五遍;得能利用相关资源查到一篇课文的相关资料;得能较准确地认读生字和词语,利用工具书查出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得试着把握主要内容和试着回答书后问题。

教师的预习检查,从词语开始,先是读词语,理解词语。词语是包含生字的词语和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做法是让学生熟读达到积累,重点词语让学生交流意思。然后是读要求写的生字,在巩固识字的基础上交流书写时要注意什么,为第二课时之前的练习写字奠定基础。低年级在这个环节要很好地完成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识字教学的步骤是:画出生字(课前)——读准字音(由词语的认读到单独生字的识记)——记忆字形(多种方法)——组词造句(运用实践)——复习巩固(把生字放到新词中)。在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照自己圈画的词语是否准确,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对课前预习功课的一个检查,更是通过这种检查培养学生词语的感受能力,而这个能力是低段学生很重要的一个能力。识字环节结束,可以顺势安排写字的时间,也可以把写字环节放到理解课文之后,指导要实,范写要到位,坐姿要强调。中年级在这个环节也可以安排点写的时间,如果理解课文时间长,也可以完全放到第二课时。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000个汉字的任务在五年级下册已经完成,所以六年级书后没有横线条,也就是没有识字的任务,但是写字仍然是一项任务,老师在检查学生读书后“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之后,可让学生交流“哪个字的写法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为学生课后的书写练习做指导。

最后是检查朗读。对正确流利者充分表扬,对朗读中的错误给予纠正。

(三)议,整体感知,培养感受能力

议,就是学生遵循一定的方法,通过小组、全班的互议,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没有整体感知的任务,所以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中高年级而言。在这个环节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具体说来,整体把握是读课文,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预习、提读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有效调控,课堂上尽量让更多学生获得这种概括的机会,因为这个环节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学生太啰嗦,提醒他概括点;学生太抽象,提醒他具体点;学生基本正确,提醒他人说得更好;优秀生说完,可让学困生重复。同时,在这个环节要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如,串联段意法,概括要素法,文题扩展法,抓重点段法,抓中心句法,分析比较法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年级教概括的方法,高年级是运用方法的阶段。

(四)悟,细读感悟,培养理解能力

悟,就是细读感悟。细读感悟环节需要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特点进行研读,特别是教师要善于找准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设计“牵一发动而动全身”问题,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默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圈画批注,然后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点要往哪里打——朗读和背诵是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课文中词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要抓住朗读的指导和语言的训练,采用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表演读等不同的形式来吸引学生读书的兴趣;阅读教学应彻底改变低段高教的弊端,把阅读还给儿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说了这么多,最后落脚点就是一句话——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五)结,整体升华,获得情感体验

结,就是归纳总结。这一环节就是要回归整体,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 篇五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三读教学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目的。而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编写的一篇篇优美的范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教师应怎样教学精读课文呢?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精读课文教学模式三读教学法”,在此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粗读课文——读通文本,了解梗概

粗读,日常生活中是指快速浏览、把握大意地粗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它是指学生初次接触陌生文本,以读通课文、大致了解内容为目的阅读方式,也称之为“初读”。初读课文两次较好,主要完成两个教学目标。

1、扫除读音障碍,读通全文

初读课文时,第一遍要求学生边读文边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在读不通顺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完课文后通过自我拼读、查找工具书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对不通顺的地方进行多次练习,直到读通顺为止;第二遍读文要求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可采用指名读、齐读、轮读等形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音的正确与否,纠正错误读音,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读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两次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印象,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简明扼要地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让学生自我概括,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交流成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课文——读懂文本,理解想象

细读是指全面、仔细地阅读课文,是让学生不加删减,不加选择地读完全文。细读要求学生认真读文,读懂课文。细读课文时,主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

1、突破难点词句,初步读懂课文

⑴理解难懂词语。学生细读课文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懂的词语,这时提倡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我们主张先运用“猜想法”——根据上下文意思给词语作出最合理的猜想。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是小组讨论。最后才是求助于工具书解决语词。这样做能避免学生自己不动脑思考、过份依赖工具书的现象。

⑵突破理解障碍。在细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读不懂的语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并根据课文内容自我或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和解决问题能力,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理清课文脉落,初步把握课文层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小学生能给课文分段,写段落大意,但它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层次,理清课文的条理。教学中可在学生细读完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及重点写……”的形式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疏理课文内容,能够把课文联系紧密的段落分成几大部分,简要说出大意。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形式分析课文条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层次及详略的全面把握。

3、调动学生想象,加深课文理解

在细读课文过程中,有些课文单靠对文中字词的揣摩,理解远不够深刻,这时要求教师能够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到阅读中来,边读文边想象。比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月光曲》等课文时,可先让学生调整情绪,闭起眼睛,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想象中看到了什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让呆板的文字叙述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本,体味情感

品读是指对文本有选择性、重点地深入阅读,也可称之为“精读”,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段有选择地、深入地品读感悟,获得自己独特感受、感悟写作方法、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阅读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品读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引导品读

这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的品读,一般是老师参考课文后“思考·练习”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有目的地品文酌句,边读边悟,从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课文《猫》时,我首先出示第一个思考题,打开学生的话匣:“我们经常能见到猫,猫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你对猫的独特感受。”学生发言踊跃,纷纷表达了自己见解。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老舍爷爷十分喜欢猫,在老舍爷爷的眼里,猫是一种既古怪又淘气的动物,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你能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中看出猫的这些特点?”学生马上带着问题到文中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点点滴滴,并能在文中相关的地方写下自己的看法,说得头头是道。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有利于学生形成记忆,积累运用词语,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效果比“填鸭式”教学大大增强。

2、自主品读

这是指学生自主地感悟课文、领悟文章写作方法的阅读方式。

⑴指导学生学做眉批和旁批。可让学生在文中自由地找出含义深刻、感悟较深的语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见解,教给学生做眉批和旁批的方法,可引导学生根据“我知道了……我感受{CHAYI5.COM}到了……我体会到……”等形式记述感悟。

⑵指导学生赏析词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认真评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评语——好在何处、为什么好。

⑶指导学生写收获。学完一篇课文时,能让学生写写学完课文后的收获,可让学生根据“学完本课后,我知道了……我感受到……以后我该怎么做……”的形式写感受、谈收获、抒情怀,逐渐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3、合作品读

这是指学生在小组内有目的地品读交流。合作品读要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小组成员先围绕一个与范文中心相似的共同话题模仿文本、遣词造句、拟写作文,然后小组交流讨论看法,最后修改作文,全班汇报。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又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片段教学的方法初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