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优秀5篇】

时间:2023-06-28 13:15:41 | 来源:啦啦作文网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篇一

一、从题目入手,统览全文

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文,认读“弱”字。“弱小”是什么意思?蚂蚁和大象谁是弱小的?你还能以这样的对比的形式举出一个例子吗?

2、读到这个题目,你想问什么?

学生可能问:

⑴ 这句话是谁说的?

⑵ 我不是最弱小的,那谁是最弱小的?

⑶ 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二、正确读文,了解故事内容

1、借读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多读几遍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读课文。帮助学生读正确,认读生字生词。

3、带着问题读课文,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4、默读课文,把带着“弱小”这个词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弄清楚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⑴ 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⑵ 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⑶ 要是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⑷ 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⑸ 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结合这5个句子,讲讲课文的内容。

三、感情朗读,体会爱的情感的美好

1、指名读1、2自然段,读出夏天景色的美好,通过“族拥”、“粉红色”、“芬芳扑鼻”等词语,读出野蔷薇的美丽和可爱,通过“一朵”“第一朵”读出野蔷薇的单薄和弱小。

2、练习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相机点播指导,使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和野蔷薇的弱小。

一是重点指导读出萨沙的心理变化:

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不解。

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吗?——不愿相信,不甘心。

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为自己能保护而高兴。

二是指导读出野蔷薇的弱小:

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

3、分角色读这一部分。

4、结合图和自己的理解,深入体会学生的内心。

⑴ 萨沙为什么要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把句子补充完整:

因为不是最弱小的,所以( )。

因为不是最弱小的,所以( )。

⑵ 教师小结:

因为不是最弱小的,所以就有可能去保护最弱小的:因为不是最弱小,所以就能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就能体会到给予爱的快乐。妈妈不是最弱小的,所以好有能力保护孩子,爱孩子:托利亚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有能力去爱护弟弟。同学们被人爱是幸福的,而爱别人,把爱给予比自己弱小的人,更是快乐的!难怪小小的萨沙也想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你也想这样说吗?让我们一起来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认读生字,书写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课例 篇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浅显,讲述的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生活小事:萨沙一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时,将唯一的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萨沙在父母的影响下,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飘摇的蔷薇花上。事虽小,文字也短,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可以感受到蕴涵其间的深刻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的情感信念,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 但就是这样一篇经典之作,给老师们备课时带来了一定的疑惑:“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将雨衣给萨沙呢?难道他不知道萨沙最弱小最需要保护吗?”“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利亚,而直接给了萨沙呢?”他们“让雨衣”的行为,看似诠释了“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而实际上并不完全遵循“弱小”原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样的疑问,也发生在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中;发生在4月9日那天上午“主题节点”校本教研模式的互动研讨中。带着疑惑,我找来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同题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原文《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进行对比阅读。发现原文在选入教材之后作了一些改动,现就教材的改编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1、萨沙的年龄原文中萨沙是一个四岁的孩子,人教版教材将其改为“五岁”,而苏教版教材则改为“四年级的学生”。我觉得此处改之不妥。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了解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文中小萨沙的问话“你们干吗这样做呢?”“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显得天真、幼稚、可爱,不像四年级学生的口吻。而后文掀起雨衣的一角为蔷薇花遮挡风雨的做法也不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他应该知道:他不可能一直站在雨中掀起雨衣来保护蔷薇花,而让他的父母、姐姐站在雨中陪他。暴风雨来临,他们应该立即离开现场去躲避风雨才对。

2、托利亚的性别原文中没有直接点明托利亚的性别,但是从后文所用的代词“她”中可以推断托利亚应该是“姐姐”。人教版教材将其改为了“哥哥托利亚”,我认为此改没有多大意义。苏教版教材只在首段出现了“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后文再无提及,因此从文中无法判断托利亚的性别,但是插图中却画了一个金发碧眼的漂亮女孩子,不知道是否根据原文所画。但插图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无疑对学生阅读文本起了提示、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托利亚称为了“姐姐”。

3、让雨衣的人物、顺序

原文在第二自然段中交代了“爸爸在看一本有趣的书”,对妈妈及孩子们的行动并未作交代。而大雨来临之际,先是姐姐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接着妈妈又再给了托利亚,然后才是托利亚把雨衣给了萨沙,最后才有了萨沙那好奇的一问:“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看来,大雨来临的时候,爸爸没有和他们在一起,让雨衣这件事与他无关。但是,托利亚和妈妈也有些奇怪,托利亚把雨衣给妈妈,应该是表示对妈妈的孝顺,而不是要保护弱小者——四岁的萨沙显然比妈妈更需要保护。而妈妈接过雨衣又把雨衣给了托利亚,怎么这个时候她们都没有想到更弱小的萨沙呢?如果是这样,如何凸显“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这一主题呢?

人教版教材将这一情节改编为:“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在这里,隐隐约约对妈妈把雨衣给托利亚作了一个交代。因为托利亚就在妈妈的身边,离妈妈最近,所以妈妈在紧急情况下从背包里取出雨衣,很自然就会顺手遵给身边的托利亚。可贵的是,托利亚接过雨衣,首先想到的是比自己更弱小的弟弟,出于本能的对弟弟的保护意识,他把雨衣给了萨沙。那么此时,萨沙应该问的对象是托利亚才对。因为是托利亚把雨衣给了他,他应该问:“哥哥,您和妈妈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苏教版教材对这一情节则是这样改编的:“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了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与常理相悖的问题:一般而言,两个人中,我们要保护相对弱小的那一个;一群人中,我们要保护最弱小的那一个。那么,在一家人中,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最小的萨沙呢?当然,也许在爸爸的眼里,妈妈的身体最弱,最需要保护。即便如此,也应该在文中作一个交代,让读者明白。

4、文章的结尾

原文中,当萨沙保护了蔷薇后问妈妈:“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吧,妈妈?”妈妈是这样回答他的:“是呀,现在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啦。”

就全文结构而言,妈妈的回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启发读者“要做生活中的强者,做一个勇敢的人。”最后一句应为画龙点睛之笔。

人教版教材将妈妈的回答改编为:“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这一改编将“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改为“你能保护更弱小的,是勇敢的孩子”,看似窄化了主题思想,将较为宽泛深刻的“强者”狭义地理解为“勇敢的孩子”,实则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这是基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做的改编,虽然语言风格与前文的简洁明净不符,但也无可厚非。

苏教版教材则只留下萨沙的问话:“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删去了妈妈的回答,全文在萨沙的反问句中戛然而止,虽然答案不言而喻,但就文章结构却是不完整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写文章就这样结尾,老师肯定是要提出意见的,肯定是会要求孩子补上妈妈的反应或回答的。

当然,删去妈妈的回答,也有其积极的意义。那就是给学生感悟的空间会更大,也许不一定就局限于“勇敢”这一主题思想。我想,对于中国孩子而言,这件小事更大的意义还不在于“做勇敢的孩子,去保护弱小者和关爱他人”。从《爱的奉献》到《让世界充满爱》,从《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到《番茄太阳》,孩子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关爱教育并不缺乏,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定位于此,这篇课文的人文价值在孩子们的精神领域并未引起多大的触动。这件事本身,而在于仅仅四岁的萨沙就有“不愿做弱小者”“不愿做一个谁也保护不了的最弱小的人”这样的信念,这种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是我们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所缺乏的。虽然他们在课堂上绞尽脑汁、侃侃而谈他们曾经怎样帮助过比自己弱小的人,我相信他们的诚实,但我认为那些都是生而为人所应该去做的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过度的张扬。需要张扬的是,我们是否认为自己应该是、能够是强者。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爱永远比付出的时候多。那么,当他们享受关爱的时候,除了幸福和感恩,还有别的吗?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最多只是强调:你看你们多么幸福,你们得到了多少关爱,你们应该懂得感恩,回报家人和社会。这就够了吗?不够。我们还要让孩子懂得:被人关爱是温暖和幸福,而保护他人、帮助他人、关爱他人则是更大的快乐,是充满自豪感的高品质的幸福!我们应该从小树立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自信心以及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这就像高尔基说的“给,永远比拿愉快……”理解了这些,我们才会理解萨沙的语言和举动:“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 以上我对《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各种版本的粗浅看法。我认为,对于教材的选编或改编应该更加严谨、规范些。不仅要在审美情趣、思想情操上予人启迪,还要考虑在谋局构篇、表情达意上给人示范。文章结构力求完整,逻辑条理力求清晰,能经得起读者的推敲。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难点:末──未的区分;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古筝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认识生字弱,范写弱字。

2、什么是弱小?它的反义词是什么?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小老师领读。

⑵ 小兔开门游戏。如:

师边举生字卡片边问:小兔、小兔、谁来开?

生边做小兔动作边回答:我来开,我来开。

师:XX,你来开,你来开。

XX:弱、弱、弱,弱小的弱。

全班学生:弱、弱、弱,弱小的弱。

⑶ 认读词语:

弱小、周末、萨沙、托利亚、铃兰、簇拥、随风舞动、芬芳、聊天、倾盆大雨、递给、娇嫩、掀起

指名学生读生字词,读对了 其他同学拍三下手,表示奖励。

⑷ 说说自己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⑸ 画一画:

把偏旁一样的生字画成红花。(萨、芬、芳)

⑹ 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写字指导

1、观察我会写的字,说发现。

2、范写以下几个字:末:与未的区分,采用组词、联想、记忆再现等多种形式牢记。

弱:提示点、提的写法。芬芳:草字头的两竖向内展,八要舒展,方的一横要长。以支撑整个字的方正平稳。泞:宝盖宜小,横要略长。

3、学生练比,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

5、强调夏字的中间是自而不是白。

四、认读新词

投影出示:夏天、周末、萨沙、托利亚、铃兰花、蔷薇 、簇拥、聊天、芬芳、扑鼻、应该、娇嫩、摸了摸

五、重点识记

读不熟的字放到句子中记一记

六、同桌互读,打五角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听写生字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板书爸爸、妈妈、托利亚、萨沙) 他们当中谁是最弱小的?说说你的 理由。可是课文的标题就告诉我们萨沙不是最弱小的,他是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吧!

二、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把描写蔷薇花的句子用横线画出

2、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⑴ 教师可抓住簇拥第一朵让学生感悟萨沙虽然那么小,但他多么善于发现,关爱身边的小事物。

⑵ 教学罗兰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⑶ 同学们,就让我们当一回善于发现,关爱小事物的萨沙吧!

朗读萨沙的话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

出示句子: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

⑴ 比较异同。说说自己的感受。

⑵ 此时的蔷薇花最需要什么?假如你就是蔷薇花,你会怎么说?

⑶ 你看到了这一株野蔷薇,会怎么想?怎么做?

⑷ 萨沙是怎么做的?把描写萨沙做的动词用圆圈画出来。

比较句子:① 萨沙掀起雨衣,遮在蔷薇花上。

② 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

通过比较,让学生感悟轻轻地写出了萨沙关爱蔷薇花,深怕自己不小心弄坏了蔷薇花的怜爱之情。

3、静静地读读课文,想想萨沙为什么这样做?

⑴ 小组交流各自的体会,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⑵ 全班交流,指导好萨沙的3句问话: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体验这样两点:

① 父母亲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者的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

② 萨沙内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这里要抓住妈妈的答话,引导学生通过读,通过想象,感受到萨沙在妈妈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萨沙反问的话语,体会萨沙内心不愿意做一个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

⑶ 分角色朗读妈妈和萨沙的对话。

三、总结拓展

1、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

2、怎么读才能表达出萨沙呢 ?连读三遍课题。

3、在生活中你是最弱小的吗?说说看?

4、小结:

四、练读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

拓展练习:试写问句和感叹句。

【板书设计】

爸爸妈妈 关爱 托利亚 保护 萨沙 我不是最弱小的 蔷薇花

【作业布置】

讲讲勇敢者的故事。

【课后反思】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此课中,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比学生还小的形象,引导学生揣摩字词,亲身的朗读实践,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的对话,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妈妈的话,使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上完课,孩子的纯真,善良,让我觉得──孩子心灵和思想的成长,人生视野的拓展,跟我们的语文阅读是那么息息相关!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啊!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文章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领悟文本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来进行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这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情节简单,文字鲜活,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讲述了5岁的萨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来临时互相传递雨衣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雨衣成了传递爱的一个载体,使文章处处洋溢着融融的爱意。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

【学习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二年级儿童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情感目标:有不甘为弱者,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引导学生质疑:“你还知道谁也自豪的说出了这句话?”、 “为什么年仅5岁地萨沙不是最弱小的呢?”

二、预习检查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过渡:大家的生字词掌握的非常好。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生字送回课文,跟它们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三、咬文嚼字,品读感悟

(一)图文结合,感受野蔷薇的“美”与“纤弱”。

1、感受野蔷薇的“美”。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野蔷薇美的句子。

(2)交流。分析野蔷薇的美。

(3)带着喜爱之情读句子。

过渡:当大家正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色中时,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朵摇曳着身姿的野蔷薇,又变得怎么样了呢?

2、感受野蔷薇的“纤弱”。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野蔷薇纤弱的句子。

(2)出示图片:雨中的野蔷薇,并读句子。

(3)带着感情读句子,读出野蔷薇的纤弱与娇嫩。

(4)看着雨中的野蔷薇,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过渡:倾盆大雨中,不仅有娇嫩的蔷薇花,还有萨沙的家人,此时,只有一件雨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二)感受萨沙家人的“幸福”。

1、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

2、质疑:他们为什么把这仅有的一件雨衣让来让去呢?交流感悟。

3、小结:萨沙的家人都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                     。

他们用实际行动向萨沙传递了一个信念,那就是                 。

过渡:一家人表面传递雨衣,实际是在传递着——关爱。所以年仅5岁地萨沙却不明白,所以他不解的问·······

(三)分角色朗读,体验情感移植。

1、出示对话,学生自读。

2、感悟对话中所表达的感情。

3、小组合作,台前展示,读对话。

过渡:萨沙一家传递雨衣的行动感染着萨沙,妈妈的话语鼓励着萨沙,那萨沙是怎么做的呢?

(四)萨沙的行动。

1、读一读萨沙的做法。

2、事实证明了萨沙不是最弱小的。

四、情感升华

1、自己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帮助过需要帮助的人?

2、课件出示“需要保护的人”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

五、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

2、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7、我不是最弱小的

妈妈----托利亚----萨沙----蔷薇花

雨衣----关爱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设计 篇五

一、说教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课的内容。本文叙述了夏日里,萨沙一家到郊外去度假。恰逢暴雨,年仅四岁的小萨沙在家人的影响 下,把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虽然这只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字里行间,却蕴 含了深刻的道理。既渗透了“不甘当弱小者,要争当生活强者”的文本价值观,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发人深 省,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

围绕小学中段教学的训练重点,并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同时以句型转换、比较、标点符号的使用为训练手段,进一步理解句子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甘当弱小者,要争当生活的强者”,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弱小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从而懂得“不甘当弱小者,要争当生活的强者”,并引导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弱小者”。

二、说教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上,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由于本文是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篇章,在教学中,我主要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近乎文本的真实情景,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 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第一,我通过创设情景对话,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在暴雨来临危急之时,自己是甘当弱小者,欣欣然去接 受雨衣,还是勇当强者,把雨衣让给别人?从而懂得“不甘当弱小者,要争当生活强者”的人生价值观。第二,我通过创设实际生活画面,把学生由文本引入生活, 引导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保护弱小者”,使学生真正受到思想的启迪。

2、朗读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重点句段,加 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在情感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把三维目标落实到每一 个孩子身上。

3、基础技能训练法:教学时,我主要抓住萨沙和妈妈的对话,特别是萨沙的三句话。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基础上,以句型的判断、转换、比较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为训练重点,使学生体会到萨沙的不解、不甘与自豪;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引发心灵的碰撞。

三、说学法:

让学生充分自读,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边读边思、边读边画则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着重进行基础技能训练,交流思想,把读、练、说、写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主要在于:形象生动逼真、声色直观感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情景教学更加逼真,更能煽动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思 想、人物情感的体悟。同时也为教师节约时间,留下更多的教学空间。当然,多媒体并不是利用得越多越好,而是适时、恰到好处地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于事无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由“弱小”引入新课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扣文眼“弱小”,首先通过展示街头乞丐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为学习课文设下感情基调。接着过渡,引出课题。然后点燃学生的学习望:“我”是谁?“弱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课堂创设的感情基调与文本基调一致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其次,以质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1、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自读雨前部分,了解事情的开端。

雨前部分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由于雨前部分比较浅显,在教学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与合作来完成。

【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由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到了解事情开端的自我体验感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同时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品析雨中部分,体悟感情,渗透思想教育。

1、多媒体播放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的场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此时此刻,如果只有一件雨衣,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由于当代孩子受庇护太多,依赖性强,自我为中心较重,不懂得感恩,更别说是关爱他人。所以我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再现自己的思想,为与下文萨沙的对比埋下伏笔,引发思想碰撞,震撼心灵。】

2、过渡,多媒体展示萨沙与妈妈的对话。(去掉标点的,并要求学生合上课本)

①自由朗读,试着给它加上标点。

【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对句意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判断的。凭着学生的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完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落实“双基”的训练。】

②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加深感受。

主要是从语感上帮助学生对句型的判断,促进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③着重抓住萨沙的三句话,判断其句型,训练句型的转换,并通过句型的对比,体会句子饱含的思想感情。

④练习巩固。

⑤反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从句型的分辨、句型转换对比,标点符号的运用,从而真正落实“双基”训练。凭借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交流与判别,从中体会句子饱含的思想感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3、联系生活,拓展思维,升华感情

①讨论:在雨衣传递的过程中,跳过了托利亚。你猜猜,托利亚是怎么想的?

借助文本插图,引导学生从人物表情上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从侧面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②交流:萨沙的身上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③拓展:多媒体展示真乞丐和伪乞丐的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要对他们说吗?

【马丁曾说:“没有引发任何行动的思想都不是思想而是梦想。”所以说思想教育如果只停留在认识与触动层面上的话,那只是瞬间的、没有效应的;只有引导学生由思想触动到指导行动这个层面上的教育才真正是思想教育。】

(四)、复述巩固,结束课堂

【复述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一种形式,同时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一定的概括能力是为他们升上高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浓缩,应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我的板书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语言简洁,条理清晰,把握重点,表明中心,便于学生理解。

我不是最弱小的

让雨\www.chayi5.com\衣:爸爸

妈妈 → 萨沙 → 野蔷薇

争当强者,保护弱小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