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7篇】

时间:2023-07-06 08:09:13 | 来源:啦啦作文网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49-51。下面是差异网整理的7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

(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学生实验]: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

(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第55页——第56页的内容“比的应用”。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比的意义,通过计算解决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旧知的迁移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探索知识、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收获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时间安排:复习2分钟,导入3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5分钟,小结3分钟,练习7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4、女生比男生少(或20%)。

5、男生比女生多(或25%)。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答案不是唯一的。)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看来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老师要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我这儿有一筐橘子打算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分合理?(出示课件)

同学发言。

小结:平均分不太合理,按两个班的人数比分才公平合理。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实际分一分,并记录分的过程。

师:分好了吗?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吗?学生交流分的方法。

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1:1进行分配的。 小结:不管我们怎么分,我们都是按3:2的比来分的,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得是3:2。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如果我现在给你们140个橘子按3:2来分,你能求出大班和小班各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吗?请把你的方法写下来。然后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1、师巡视辅导。

2、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交流汇报。方法一:根据分数的意义。板书:3﹢2=5大班:140×3/5=84(个)小班:140×2/5=56(个)

追问:为什么要“×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表示什么?(引导明确:因为大班人数占总人数的,所以它分到的橘子个数应该也要占橘子总数的。)方法二:根据比的意义,板书:140÷(3+2)=28大班:28×3=84(个)小班:28×2=56(个)

追问:为什么要“÷(3+2)”?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3、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

方法一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方法二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请同学们看书第55页的内容,书中还有哪些刚才我们没有探讨到的方法?(画图法、画表格法)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跟我们探讨的`这两种方法比较,我们两种方法更方便。其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比的应用。(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四、实践应用

1、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课件出示题目—— “幼儿园阿姨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说明书上介绍了其中巧克力和奶的比是2:9,你能帮阿姨算算调制这些巧克力奶需要用多少克奶和多少克巧克力吗?”

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2、师:非常棒,但一直做同类型的题目没意思。现在我把题型改一改,看看有谁大家被考倒。请看题,师读题:“幼儿园图书室有图书若干本,按3:2分给大班和小班后,大班小朋友分到了60本,你能帮小班小朋友算算他们能分到多少本吗?”怎么样,谁发现了它和前面题目不一样的地方?能解决吗?好,你能想到几种解题方法,都请你写出来。

师巡视辅导:有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已经写好的同学不妨把你的做法在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通过思维碰撞,说不定你能得到更多灵感哦。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把你们的解法写出来。预设方法如下:

(1)60÷3×2=40(本)(2)60÷ × 2=40(本)(3)60× =40(本)(4)60÷ =40(本)

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就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题目)

1、一座水库按2:3放养鲢鱼和鲤鱼,一共可以放养鱼苗25000尾。其中鲢鱼和鲤鱼的鱼苗各应放养多少尾?

2、一种喷洒果树的药水,农药和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的水?

六、评价总结,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我们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解决问题关键是讲究实效,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方法也是自己最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那么学习了“比的应用”,你有什么想法吗?(自由发言)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业、农业、医药等方面都需要非常精确应用比的知识,所以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七、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6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3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为新课铺垫。

1、小朋友们,喜欢去麦当劳、肯德基吗?吃过薯条、汉堡包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哪里看看有哪些好吃的东西,好不好?

3、多媒体出示即时练习,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文具的用处可大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你有哪些文具?

2、原来你们有这么多的文具呀!袋鼠妈妈听了可真羡慕呀!于是她决定要在森林里开一家文具店,让小动物们和小朋友一样,都能买到各种各样的文具。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3、出示课题:文具店。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出示教学目标,了解今天的学习任务。

2、了解图意,获取信息。

(1)我们一起看看小动物们都买了什么文具呢?

小兔买了一支笔,花了2元钱。

大灰狼买了一个文具盒。

小牛买了3支铅笔。

(2)们说得真不错,除了这些以外,你还知道什么?

大灰狼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你真是一个认真观察的好孩子!现在大灰狼想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他们买文具花了多少钱吗?请小朋友在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完成书上的“填一填”。

(2)学生分组交流,解决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4)小朋友说得真好!大灰狼和小牛为你们喝彩。谁和他们一样棒,也来说一说。

(5)小朋友们说得太好了!香蕉和小鸡想请你们来帮它们解决问题,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6)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画一画。

同学们通过了大灰狼和小牛的考验,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请小朋友完成课本48页“画一画”。

(1)学生独立思考。

(2)让学生用学画一画。

(3)指名回答。

(4)你会用什么是什么的几倍说一句话吗?

5、经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5的2倍是多少?

(2)3的9倍是多少?

(3)6的5倍是多少?

(4)4的8倍是多少?

三、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1、练一练1、2。

(1)袋鼠妈妈看见小朋友这么聪明,也带来了四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2)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交流。

2、练一练3。

(1)小朋友们,喜欢去旅游吗?

(2)你们去旅游都离不开什么交通工具?

(3)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3辆车,你能说出是什么车吗?

(4)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5)你知道大客车上有多少位乘客吗?小轿车上呢?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也可以用小棒或圆摆一摆。

四、评价体验。

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不仅解决了小动物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最难的思考题都没有难住你们!现在,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文具店

老黄牛花的6元钱 2×3=6(元)

大灰狼花的8元钱 2×4=8(元)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四

《平面连杆机构》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中的重要内容,《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及应用》是该章中的重点和难点。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连杆机构中最为典型的机构,它可以演化为“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多年教学发现,学生的基础不同,虽然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及应用”知识时表现出的困难程度有差别,但由于缺乏直观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均会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针对现在所任教的单招学生教学对象,设计了一堂课堂教学并进行了实施,本文对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以在今后教学中有所借鉴,提高教学效果!

教情、学情分析:任教学生为“单招班”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与学习态度较不是太好。本节课是一堂复习课,在第一轮新课教学中主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因学生对“机构的应用”缺少感性认识,理解时表现出一定的难度。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直观)、采用“课堂自主—研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掌握更加透彻!

“教学目的”的制定:1.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及演化机构的结构组成及运动原理(认知目标);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在实习或生产中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能力目标);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互动、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进行热爱专业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情感目标)。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本节课采取课堂自主——研究的教学方法,课前让学生先进行自学,课堂上教师对总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采用“引导教学法”代替传统的“填鸭式”,先示出引导问题,让每个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层层递进,逐个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训练和拓展;为弥补学生想像能力的欠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对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可采用flash软件制作课件,对演化机构的应用(结构组成和运动原理)可从Internet上搜索多种教学素材(录像、实物等),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如下:

一、思维引入:

1.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及判断方式?

2.急回特性判定及其应用意义?

3.曲柄摇杆机构死点产生条件、位置、克服方法、应用?

4.列举实际生产生活中三种典型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实例?还存在哪些其他形式的四杆机构?

二、思维启发演绎:

(一)曲柄滑块机构

1.演化

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曲柄滑块机构是曲柄摇杆机构的演化形式。

[多媒体]

观察曲柄摇杆机构中,连杆BC与摇杆CD的铰接点C的运动轨迹(标记)圆弧的半径即为摇杆CD长。

观察机构改变:(1)出现圆弧槽;(2)用滑块替换摇杆CD,滑块在圆弧槽内运动。

演示C点的运动轨迹,得出结论:C点运动轨迹不变。

启发学生思考:若摇杆半径变大,圆弧槽越趋平直时,C点运动轨迹。

[多媒体]

当曲导轨变为直导轨时,C点的运动轨迹是一直线,机构运动形式改变了,曲柄滑块机构。

分析曲柄滑块机构的组成和运动原理

得出结论:曲柄滑块机构组成(曲柄、连杆、滑块、机架四部分)

运动形式为:曲柄(转动)→滑块(移动)

(二)导杆机构

三、思维训练与反馈:

从基础知识、应用解答及技能训练三方面进行思维训练(具体问题略),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掌握情况。

四、思维拓展:

布置课外作业及思考题,进一步思维拓展(题略)。

教学效果的估测:本节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成功与不足并存,下面对此逐一谈谈个人的体会。

成功之处:

1.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可称为理实一体化),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难度。笔者从教十多年,跨出大学的门槛,随即踏入中等职业学校的门槛,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很多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实践经验较少,受条件限制(硬件和软件),课堂教学中不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认知媒介,在教学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机构的组成和应用内容时,教师感觉到讲得很吃力,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晦涩难懂,很多时候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笔者在课后对10名(共35名)学生进行谈话,并对全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普遍认为此堂课上得非常好,较多学生上了此堂课后,不自觉地改变了一些观点。他们说,他们以前一直认为机械基础知识空洞、枯燥无味、难于接受,学了没有什么用。课件中用动画模拟将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生动地展示出来,帮助他们更好理解知识,对知识的记忆保持较长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中通过录像演示了各种演化机构在机器中的工作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铰链四杆机构演化机构的组成和运动原理,特别是各种演化机构的应用,如内燃机中曲柄滑块机构、牛头刨床中摆动导杆机构、汽车翻斗自卸装置中曲柄摇块机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机械专业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并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更新,无论将来是进一步到高校深造,还是直接参加就业,他们都应该学好机械专业基础知识。

3.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使教学方法和原则的选用更具有科学性。奥苏伯尔提出,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进行教学,乃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原理。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对生源进行比较,同一专业的学生都有可能在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千篇一律,重复同样的教学过程。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知识来同化学习材料时(尽管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学生出现机械学习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教师应了解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4.采用自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已养成一定的“学习惰性”,如若教师对此种现象不加干涉,认为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那就糟了,对教、学双方都是“双输”!“跳一跳,摘桃子”。教学中采用自主教学模式时,给学生设定的思维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常常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更强的学习欲望!

不足之处(需改进):

1.专业课有着与文化课不同的特点,理实一体化是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因条件有限,将专业理论、生产实践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还很不够,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资源共享需加强,为了制作“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及应用”课件,笔者准备了很长的时间,其他教师也深有此种体会。要制作一个高质量的机械专业课件,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既需要扎实的机械专业知识,又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很多教师往往因此而退缩(有时也会有时间方面的问题),因此,教研组应起到一定的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团队能力,创造出的成果在教学中资源共享,对每个教师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改革传统上专业课程教案的撰写理念迫在眉睫。传统教案往往以内容是否详细、书写是否工整论优劣,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内容多,知识不断地更新,用传统教案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教案,已远远不合适,迫切需要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写作中解脱出来,变传统抄书为实际意义的备课。

4.因操作电脑出现一次失误,导致课堂教学不够连贯,表现出缺憾。运用多媒体或理实一体上课,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把一堂课45分钟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5.此堂课还有一方面缺憾就是,教师的精神状态不够饱满,语言缺少一定的激情和感染力,今后还有待加强。

再教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和应用》这节内容教学中,不仅将信息技术与机械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还可能将课堂搬到车间里,上让学生不仅能“看到”,更要能“摸到”,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被批判,提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尤其显得重要,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作为机械专业老师,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的教学资源,极力给学生营造直观的认知环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他们推到学习的前台,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版。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

比的应用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2页~53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3、课件演示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请学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平方米)

100×=40(平方米)

……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练习:

如果你来分配这100平方米的保管区给六(1)班和六(2)班你准备按这样的比来分配,并把两个班保管区的面积算出来。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7、出示:学校新买来315本新书,要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怎样分配才合理呢?

(1)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最后统一到按照各班人数进行分配比较合理。

(2)增加条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问:3154本书按照人数分配,就是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呢?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8、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按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三、开放运用,体验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钱30元,具体用途及分配情况见下表:

零花钱30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妈妈的菜地里的白菜长虫子了,妈妈会怎么办呢?肯定要买杀虫剂(浓缩剂)进行杀虫。那浓缩剂能不能用来杀虫呢?你们想不想解决这类有关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的应用。

板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54页。

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 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 总分数:1+ 4=5

1 : 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 : 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 4 。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把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

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水占总体积的4/5。),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回顾与反思:

浓缩液体积:水的体积

=( ):( )

=( ):( )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第1、2题。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按比的配制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 a、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b、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 方法二

总分数1+4=5

每份数: 500(1+4)=100(mL) 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

水占总体积的4/5

浓缩液:1100=100(mL)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4100=400(mL ) 水有:1004/5=400(mL)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课后反思:

按比的`配制稀释液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的配制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配制。按比的配制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的配制是比例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进行配制,去感悟按比的配制存在的价值。以生活实际例子入手,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每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因为数学源自于生活。其次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时能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也凸现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人教版数学《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77页例2。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分析解答此种应用题,并且进一步巩固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⒉ 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 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准备题:商店有红气球8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学生读题后互相分析,独立解答。)

解题思路:根据“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知道以红气球的个数为标准,花气球的个数有3个红气球那么多,所以求花气球多少个用乘法计算8×3=24(个)。

二、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⒈ 教师描述情景

10月1日是国庆节,商店用三种颜色的气球装点购物大厅,有黄色、红色、花色的。其中黄色的气球有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

⒉ 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⑴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多少个?(例2)

⑵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三种气球一共多少个?(此题以后再研究)

……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习例2。

(3) 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4) 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5) 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

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方法1: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有17—9=8(个),再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可以求出花气球有8×3=24(个)。

方法2: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8×3=24(个)。

⑷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用媒体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