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精选9篇】

时间:2023-07-07 17:05:23 | 来源:啦啦作文网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内容是差异网为您带来的9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一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二

一、板书课题,回顾内容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了文章的哪些内容呢?

3、引导学生把大家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雷利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二、细读课文,体会悲情

1、学生自由读全文,想一想雷利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了这样的呼声的?

2、默读正文的1~4自然段,画出感动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旁边。

3、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

⑴ 当学生读到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教师要做如下的导学:

①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蓝盔”这个词语,它是和平的标志,送孩子蓝盔,表达了爸爸对和平的向往。

② 两年多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雷利都在思念着爸爸,思念着和爸爸在一起每一个时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雷利都会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哪些事呢?(学生想象说话)

③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⑶ 当学生读到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师做如下的引导:

①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如约”的含义。

② 想象一下,我和妈妈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⑶ 当学生读到──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师做如下引导:

① 你们觉得爸爸的这一声声和平是在向谁呼唤呢? ② 引导学生读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4、生再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爸爸让人多么悲痛。

5、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把心放进文本,再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读出内心的悲痛之情。这里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评价读等方式。

三、信息链接,呼吁和平

1、爸爸为和平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我们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回望今天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读5、6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2、当学生汇报到: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文中学习伙伴的话。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当学生汇报到: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迷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时,教师要扩展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如果学生在汇报时联系了下文,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并进行语言训练,试着让学生用“为了……为了……为了……”说话。

4、借助前边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谈谈对“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句话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信中“我”的呼吁。

5、出示句子: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21世纪的今天,他的这一愿望并没实现,世界仍然存在着战争。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五、说话训练,加强实践

师:你们读了这篇感人的文章,特别是雷利的呼声,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对侵略者说,可以对战争中苦难的人们说,也可以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让学生在课堂上简单地述说,在课下把说的内容也象雷利这样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 篇三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课前准备:课件、资料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学习内容: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信中对爸爸的描写的内容。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一)激qing——凸显“呼声”。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评自改。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同学们,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究的重点内容。

[意图:通过课前播放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那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又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凸显“呼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感悟呼声。

1、默读课文,找原因。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动笔画一画,找出“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2、小组合作、议原因。

小组互相交流读书体会。

3、班级交流,悟原因。

问题:雷利发出这样的呼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①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语句,教师点拔、领悟“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是“世界并不太平”。

②出示语句——“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课后思考练习2)

③读句感悟

(a)理解重点词语“太平”“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句子意思。

(b)联系课文内容,互评促进,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c)交流具体事例,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d)观看录相图片,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④小结:同学们,大家从“雷利的爸爸为维护和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收集的有关具体事实和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要和平不要战争)。

⑤过渡:“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雷利的呼声,也是我们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声,让我们拿起课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一起呼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意图: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切入,找出最根本原因,突出难点所在,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有关事例交流和观看录相图片中以评促学突破难点,使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延伸——内化呼声。

1、联系实际,写行动。

学习课文中的有关语言或句式小练笔。

2、内化情感,道心声。

学生在班上交流,评价。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为了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让我们一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同学们把我们的心声唱出来吧!(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下课。

[意图:通过自己写行动,交流评价道心声,意在读写结合,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内化情感,进一步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板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世界并不太平

[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重视“三维”目标的评价,突出素养;注意加强词句训练,扎实基础,培养能力。

二、教材处理。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提示,应围绕思考·练习2、 3题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后思考·练习2——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与文本对话并通过联系实际,小练笔、道心声等途径让学生加深感悟,突破难点。

三、设计意图。

1、以“呼声”为情感线——激qing。《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在设计中,贯穿“呼声”于全过程。课伊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在感悟语句,突破难点,情感共鸣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强化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又在“小练笔,道心声”内化情感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样,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2、以“评价”为杠杆力——促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我们学校“语文学习能力科学评价”实验课题的子课题,我们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摸索,努力实施,尽量发挥课堂评价的功能,努力达到以评促学的评价目标。如在听写词语后,让学生对照屏幕同桌互评自改,促进学生把词语写正确,把字写工整漂亮;在突破难点时,让学生互评感受,读中互评,以评促理解,以评促朗读;在小练笔、道心声时,又让学生互评行动,互评语言运用,促进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进一步内化。

3、以“读悟”为主渠道——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如:“默读课文,找原因”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出最根本的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读书,通过读书、思考、感悟原因所在。又如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个语句时,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这个语句的意思,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突破了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四

主题与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在教学建设中又再次提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切归根求源都基于一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朗读是学生展示自己独特体验的舞台,在这一舞台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教学方式。

情景说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四组教材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来选编课文,了解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情感强烈,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四年级学生通过近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精读课文是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范文,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等词语。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我把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确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l)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感知课文内容, 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3)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4)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教学过程

片断一  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习情感

师:上课前,张老师想跟同学们谈谈心,你们觉得现在最幸福的是什么?

生:我最幸福的是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还跟我们买好吃的。

生:我感到最幸福的是有舒适的学习环境。

师:当你们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生活的时候,你们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取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被战争夺取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怎样的呼声?

生: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师:让我们走近课文,走近小作者的内心世界,相信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反思:以“呼声”为情感线——激qing。《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在设计中,贯穿“呼声”于全过程。课伊始,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起学生情感。这样,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片断二   巧设情境,品读感悟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孩子的爸爸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有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孩子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孩子的父亲是个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勇士。

生: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师:爸爸这么的优秀,这么的出色,联合国加利先生给了他怎样的评价呢?

(生读句子)

师:谁能模仿联合国加利先生赞扬一下父亲?

(指名读,评价;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师:孩子的父亲是优秀的、崇高的,我也被他感动了,同学们呢?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边读边体会。

师:想好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感动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把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可以两人一小组,也可以四人一小组。

生:当我读到“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心里很难受,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他的承诺永远不会实现了,“我”永远失去了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啊!

师:是啊!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就这样因为战争而破碎了,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评议;男同学扮演爸爸来读这句话,女同学读旁白。)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蓝盔?”

师:“蓝盔”是维和部队士兵统一穿着的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上面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亦称“蓝盔部队”。

师:同学们,看到爸爸临上飞机时还那样深情地望着我和妈妈,听着爸爸这坚定充满信心的话语,你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呢?

生:爸爸我们等你!早点回来!

师:小作者和大家一样也期盼着爸爸早点回来,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可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再一次见到爸爸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课件出示这一句)

生:课文中的小朋友写得如此清晰,可见这一幕将会永生难忘。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女生齐读这段话。)

教学反思: 以“读悟”为主渠道——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如:感悟“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时,让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读,体会体会。并模仿加利先生赞扬一下父亲。这样,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为后文的重、难点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片断三   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这难忘的一幕吧!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可以闭着眼睛想象,也可以趴在桌上静静地感受。

师:谁来说说你眼前的画面或自己的感受。

生: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

生:我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是哭声。

生: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

师:骨肉分离,这种痛产生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力量,还有对和平的呼唤。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课件出示句子:“爸爸的嘴张着……和平!和平!和平!”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

师:课文中的孩子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呢?再读课文。

生:“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指名读,评议;再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个中国孩子强烈的呼声。

(全班齐读,教师引读。)

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当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资料,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图片、文字,下节课再来交流。

教学反思: 《课标》中指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 就是“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进。

收获与启示:

上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直到下课后,孩子们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他们异口同声的说:“这篇课文写得太感人了!”“张老师,我还想读!”……课堂上,孩子们触动心灵的感悟,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边。有的说:“小作者永远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呀!” 有的说:“我仿佛看到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有的说:“我想象到当时机场非常安静,只有一片哭泣的声音!”甚至还有的说:“张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给我感触更深的是在老师没有做任何指导下,孩子们充满激qing、绘声绘色地朗读,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首先我反复读了多遍,自己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要用我的“心”去敲响孩子们的心灵,用我的 “情”去激活孩子们的情感。因此,在设计时,我就想通过朗读去打开孩子们情感的天窗。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从课堂上呈现出的效果来看,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有待改进的问题: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qing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专家点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我们要“让思想冲破牢笼”,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才能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语文教学永远是一块无限广阔的创造的天地,让我们认准方向,大胆地往前走!(张继红)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上仍存在的不太平的硝烟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差异网★www.chayi5.com)表达酌情感。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

无虑……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屈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不少

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可爱的孩子们。(引导

生结合国际形势发育,例举目前的国际战况)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什么?(引导生发言)

3.好‘还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语言,我们的烈士的儿子雷利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板题,读

题:2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雷利这是说给谁听的呼吁?都说了些什么?

2.学生根扼要求自学,允许讨论。

3.汇报自学情况。

(1)生字学习情况。(生字卡抽查)

音:卓(zhuō)越素(sù)质蓝盔(kuī)

凯(kǎi)旋手腕(wǎn)硕(shuó)士

弥(mí)漫硝(xiāo)烟灵柩(jiù)

形:弥碗盔硝柩

你腕炭峭疚

义:卓越;杰出的,有才能的。

京质:指人的综合素养。

灵柩:装进了死者的棺材。

呼吁:呼求援助、支持、同情等。

丧钟;教堂为教徒死亡敲的钟。比喻死亡或灭亡的信号。本文指

让战争停止的信号。

(2)请一学习小组开火车读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这是’个个曰孩子写给联合同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信,信个用极富

情感的语言呼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再渎课文,按老师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导朗读,读出情感。

1、在读第一部分时要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

2.在读第二部分时,语气要加强,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五、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和平出自己的一份力吧!

六、作业。

1.抄下来印象深刻的语刘。

2.试着背诵最后三段,加上感情后作为演讲词在早会时演讲。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听写

卓越素质维和执行联和国

给予凯旋手腕弥漫硝烟

2、指名上前就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作演讲,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情绪。

二、继续学习课文。

1、自巾读文,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

(找句展开教学。)

因为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

少地区还弥漫苦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投影)

(1)这句话不太好理解,你读懂了吗?(引导生理解“娇嫩的,和平之花”,并找山具体事例来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2)讨论:这些战争是必须发生的吗十(引入学习下一句)

2.面对这些不必要的战争,作者说应该怎么做呢?(引读—我们一定要向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那么我们呢?

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每组派一代表做记录,将想出的办法记下来.然后派代表上前汇报。全班综合后,由班委执笔,向全校同学发出一封倡议书—号召全校小朋友为维护和平出力。

3.梳理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信的格式,准备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1)写信格式的复习。“称呼、问候、正文、祝语、署名、日期”这是一封信的基本部件,注意他们所在的位置。

(2)想想体要对这些孩子说什么?

a.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勇敢地维护和平。

b.告诉他们有许多人关心他们、爱他们。

c.谈自己对他们的帮助。

(3)可单独完成,也可几人合作。

三、课堂练笔。

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四、小结。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和平出力!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继续写信。

3、收集有关世界(伊拉克)战争的资料,为维和收集证据。

4、写一写,为了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分析 篇六

教材解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是一位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写的信。信中雷利缅怀了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身的英雄。信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望”作结,表达了一个中国孩子失去父亲后的悲痛和盼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课堂中品析重点词句,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形势,树立热爱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世界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孕育感情

1.播放课件,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1)配有轻松愉快音乐的一组画面,反映我国人民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幸福地生活着;(2)一群儿童在轰炸声中显露惶恐和绝望神态的画面。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你可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孩子无法拥有这一切!你们看,这些都是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他们中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有的房屋被炸,无家可归,无粮充饥。战争,这个恶魔,时刻都在夺走无数无辜的生命。战争是多么残酷呀!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吧。(板书: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自学课文,与文本对话。(1)把课文读通、读顺。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把它们画出来,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词义。(2)小组同学间相互说说,雷利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3)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请教同组同学。(4)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在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在幸福与悲惨景象的强烈对照中,产生心灵震撼,为本课的学习情感定下“基调”;自主学习给了学生独立地、充分地与文本、与伙伴、与所搜集的资料和与老师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读通、读顺课文,运用学过的理解词句的方法,初步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为情感激发及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做了铺垫。]

二、探究“呼声”,彰显亲情

1.再现幸福生活场景。(1)雷利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他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如果爸爸活着回来了,父子相处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2)飞机已经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此时在想些什么?

2.感悟父亲的形象。画出课文描写爸爸的语句,想想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明白:(1)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好的父亲和丈夫。(2)从联合国秘书长赞扬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卓越的人。(3)从爸爸临上飞机时对“我”说的话中,看出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4)从“染红了”、“浸满了”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勇敢的、尽职尽责的人。(5)从“精通四国语言”,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非常能干的。(6)从“仿佛呼唤着什么”,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用生命捍卫世界和平的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彰显了亲情,使教学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的、递进的新情境。学生的正义情感在强烈反差中得以充分激发,维护和平的观念自然产生。同时,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也为突破重点词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样,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感悟父亲的形象,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和对人物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三、感悟“呼声”,体味悲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学生静听教师范读正文第4自然段,在脑海中再现灵柩归来的情景。

2.此时此刻,假如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正文第3自然段,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4.感情朗读指导:如,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一句,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表达“我”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说:“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一句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强信念;“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是一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音调要提高,特别是连用的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读出小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愤,读出大家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设计意图:灵柩归来场景的再现,语境的想象和移情体验,为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所透露的感情交流,与人物内心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这是营造一个语言和精神底色极为鲜明的教学情境,以求达到语文课堂应“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要求。]

四、直面“呼声”,呼唤真情

1.出示句子:“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你知道现在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 (2)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伊拉克城镇的电视报道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的苦难。再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战争画面有什么感想?

2.雷利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3.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5.小练笔,道心声: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6.播放“让世界充满爱”歌曲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高潮。它融师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于一体。这又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进一步的感知、感悟中,又一次受到情感的熏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意在强化学生情感,让他们由衷地发出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小练笔,道心声”环节的安排,目的在于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情感得以升华,初步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七

设计理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文章情感强烈,语言朴实,读之催人泪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着重体现了一下三点:

1、反复诵读

让孩子在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渗透思想教育。

2、悉心揣摩

通过多揣摩,让孩子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的可贵。

3、适当补充

适时补充实例,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让学生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学情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四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备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缺少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生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味课文,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具准备:图片、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美好生活片断,指名学生交流感受(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使学生感受和平的愉悦)

师: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快乐!但战争年代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痛楚。学生浏览有关战争图片或视频,然后说感受。

师:是啊,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使人们流离失所,饱受煎熬,战争使人们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幸福和快乐!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感受具体化、形象化、深刻化。和平的美好与战争的惨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自主感悟

在本环节中,①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初步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质疑:例如联合国指什么、什么是维和部队……

【设计意图】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公民应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质疑问难这一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师: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什么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吧!请同学们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出示课件):

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把描写父亲的句子勾画出来,选择一处你最感动的地方,写上批注,写好了在组内讨论,交流。

(1)自主学习,写批注。

学生批注1: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中看出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

学生批注2:从“两年以前……壮烈牺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中看出父亲是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

学生批注3:从“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中看出父亲是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朗读感悟1: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读出父亲的万般柔情亦或志在必得的士气,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感悟2:通过临上飞机前的美好回忆和迎接父亲遗体归来的悲痛场景,体会“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联系上下文理解“沉浸”、“巨大”的意思。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低沉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把所思所感写在留言板上,再与全班交流。)

留言板留言:

生1:爸爸是为维护和平而倒下的,他的死是光荣的。

生2:我不仅会大哭一场,我还会说:“可恶的战争,你不仅夺去了我爸爸的生命,你还夺去了许多无辜人的生命。……

师:同学们,骨肉分离这种痛带给雷利一家的只有无尽的悲伤。这种痛产生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呼唤。同学们,让我们用情、用心去朗读:(师生齐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配上低沉的音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将从“找、读、说”三个层次着手,让学生像作者一样倾诉怀念之情,达到同悲、同痛的目的。

师:爸爸壮志未酬,为和平而倒下了。那么世界太平了吗?

教师请学生默读第6至8自然段,并思考问题:为什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为什么说世界并不太平?

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的意思,汇报观后感受,交流对“世界并不太平”和“弥漫”的理解。

生一: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之间倒塌,死亡3000多人。

生二: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师:同学们,只要有战争,就一定会有牺牲。我们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也许世界的某个角落正在上演着一场战争悲剧;我们正享受着和平的安宁时,也许有人却因战乱而失去了生命。和平之花是如此的娇嫩!雷利大声呼吁——(指板书,生大声说)要和平不要战争!(出示课件)

师:这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生:不,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呼声。

师:这仅仅是全中国的呼声吗?

生:不,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

师: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心声。让我们齐读这段话吧。(多媒体出示如下语段,播放《明天会更好的音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环节,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阅读和交流,变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品味升华

师:请在书上留言,写下你的感想:

生1:我想对那些恐怖分子说: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无价之宝,请爱惜它吧!

生2:战争是阎王派来威胁我们的恶魔,和平是上帝派来保护我们的天使,让我们赶走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

生3:和平就像一道七色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果少了人们的维护,这道七色彩虹将不再美丽,愿全世界人们共同来描绘这道彩虹,让它更绚丽,更迷人!

(教师查看留言,相机点评)

师:同学们的留言都很精彩,愿和平鸽叼着橄榄枝,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自由自在地飞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有效地发挥教学成果的共享性、教学反馈的实时性等特点,开展更充分、更深入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沟通情感,分享智慧,将和平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八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渴望和平的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 “和平之花 ”。

教学流程

一、 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课题的提示中,你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想知道的有:“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表达什么愿望?他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教师: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这些你们想知道的答案呢?请认真读课文,书读三遍,你们知道该怎么读吧?

(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三遍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找答案。)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如:

句子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句子二 :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句子三: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回忆中表达失父之痛。)

(2)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有疑难的句子。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可能是: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 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再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或教师补充有关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举例: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还有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句子,能读出情感就行。“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最高潮。

四。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可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

五、全文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感受到和平的宝贵。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让我们向联合国呼吁——

(全班齐读:“敬爱的加利先生: 人类家园。”)

六、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做选做题: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福建省安溪县 刘玉楷、林润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九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课堂中品析重点词句,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形势,树立热爱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世界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孕育感情

1.播放课件,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1)配有轻松愉快音乐的一组画面,反映我国人民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幸福地生活着;

(2)一群儿童在轰炸声中显露惶恐和绝望神态的画面。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你可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孩子无法拥有这一切!你们看,这些都是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他们中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有的房屋被炸,无家可归,无粮充饥。战争,这个恶魔,时刻都在夺走无数无辜的生命。战争是多么残酷呀!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吧。(板书: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自学课文,与文本对话。

(1)把课文读通、读顺。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把它们画出来,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词义。

(2)小组同学间相互说说,雷利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

(3)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请教同组同学。

(4)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在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在幸福与悲惨景象的强烈对照中,产生心灵震撼,为本课的学习情感定下“基调”;自主学习给了学生独立地、充分地与文本、与伙伴、与所搜集的资料和与老师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读通、读顺课文,运用学过的理解词句的方法,初步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为情感激发及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做了铺垫。]

二、探究“呼声”,彰显亲情

1.再现幸福生活场景。

(1)雷利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他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如果爸爸活着回来了,父子相处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2)飞机已经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此时在想些什么?

2.感悟父亲的形象。画出课文描写爸爸的语句,想想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明白:

(1)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好的父亲和丈夫。

(2)从联合国秘书长赞扬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卓越的人。

(3)从爸爸临上飞机时对“我”说的话中,看出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

(4)从“染红了”、“浸满了”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勇敢的、尽职尽责的人。

(5)从“精通四国语言”,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非常能干的。

(6)从“仿佛呼唤着什么”,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用生命捍卫世界和平的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彰显了亲情,使教学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的、递进的新情境。学生的正义情感在强烈反差中得以充分激发,维护和平的观念自然产生。同时,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也为突破重点词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样,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感悟父亲的形象,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和对人物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三、感悟“呼声”,体味悲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学生静听教师范读正文第4自然段,在脑海中再现灵柩归来的情景。

2.此时此刻,假如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正文第3自然段,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4.感情朗读指导:如,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一句,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表达“我”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说:“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一句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强信念;“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是一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音调要提高,特别是连用的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读出小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愤,读出大家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设计意图:灵柩归来场景的再现,语境的想象和移情体验,为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所透露的感情交流,与人物内心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这是营造一个语言和精神底色极为鲜明的教学情境,以求达到语文课堂应“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要求。]

四、直面“呼声”,呼唤真情

1.出示句子:“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你知道现在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

(2)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伊拉克城镇的电视报道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的苦难。再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战争画面有什么感想?

2.雷利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3.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5.小练笔,道心声: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6.播放“让世界充满爱”歌曲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高潮。它融师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于一体。这又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进一步的感知、感悟中,又一次受到情感的熏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意在强化学生情感,让他们由衷地发出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小练笔,道心声”环节的安排,目的在于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情感得以升华,初步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9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