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0篇】

时间:2023-07-08 08:08:28 | 来源:啦啦作文网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10篇《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差异网给您的好友哦。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一

从教学过程看,首先注意通过直观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整十数的意义,认识数的组成,具体认识几个十是几十,以求形成整十数的概念。其中认识“一百”做得比较具体,让学生看到“(9个十)再添1个十”是10个十,捆成一大捆是“一百”,清晰地感受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其次注意借助直观体会写数的方法,用计数器拨珠了解几十怎样写出来。这些都是好的做法。

就本课而言,我觉得一问一答式的方式多了。课堂需要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但简单问答式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促进思维的作用,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因为它不需要学生主动寻求、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就没有机会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成份去认识所学数学知识的属性、本质,去感受知识是怎样生成和发展的。有效的互动是需要提供思维空间的,要特别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思维性。要从层次目标出发、围绕知识本质设计问题,使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究、讨论和交流来理解所学内容。这既用于学生学习新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除此以外,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加强数数,帮助学生体会和认识数的实际意义。在认识三十、六十时,可以让学生借助直观十个十个地数十、二十、三十……,分别认识3个十是三十、6个十是六十;学生数数时,不能仅拿出五十、七十,“举起来看一看”,应该要求数出五十、七十放在桌面上,每次都让学生数一数十、二十、三十……,并追问为什么是五十、七十,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几个十是几十”。

2、认识数位的活动再适当加强一些。应该说通过数数生成“百位”的方式是好的。但可以加强一些。在十位上数满10颗(即数到一百)时,不要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揭示数位,可以让学生思考:十位上满10颗是一百,要怎么拨?前一位就是什么数位?再根据学生的思考拨珠、揭示“百位”。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右边起第三位为什么是百位,还可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体会由于数数的需要产生了新的数位。

3、写数、读数应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整十数,学生已经有了写、读10、20的经验,不必用问答式的方式由老师自己板书写数。究竟怎样做呢?我认为:一是可以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四十、八十、一百,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来,再交流怎样写的,获得整十数的写法。二是写数后应该让学生读数,认数不读数是不行的。可以在写数后,要求学生把写出的数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三是适当归纳整十数的写法和读法,使学生明确: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没有单位直接写0;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0不读。这是以后千以内数、万以内数和多位数读写的直接基础。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二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实践、丰富及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用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学“左右”一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基于这一情况,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进行有序的活动。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为正确理解左右奠定了基础。另外,这节课也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许多活动,创设了许多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比较、操作、交流、推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活动五中的抢答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没有念完题就知道答案,因为桃子的右边有菠萝和樱桃,它不是最右边,那肯定不是樱桃,只能是菠萝。在这老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推理解决问题,小小的一道练习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成为学生思维放飞的舞台,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从更高要求看,本课在这一方面略显不足,教师可以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篇三

整十数的加、减法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属于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将其教学目的落到实处,教学本节课时要力争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由传统数学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计算的知识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本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应该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因此,本课的练习设计要注意这样几点:a.讲究练习的形式;b.多进行口头练习;c.突出难点,讲究实效。总之,我感觉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 篇四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学懂、学透是本节课学习的目标。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

虽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教材的安排,先教学整十数的读写,再教学一般数的读写,然后是特殊数的读写,最后是100的读写。这样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有梯度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既轻松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数位的意义,将摆小棒与拨计数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熟练地操作小棒和计数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标有计数单位的计数器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出示一捆和一根小棒:谁能说说这是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请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11这个数,再说说自己的想法。

3.请学生写出11这个数,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

4.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认识了2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继续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复习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20以内数的方法,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36页例3情境图。

(1)观察一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纽扣,数一数每种颜色的纽扣各有多少粒,数完后汇报交流。

(黄色纽扣有四十粒,绿色纽扣有二十七粒,粉色纽扣有三十三粒)

师:这些数都比20要大,又是100以内的数,该怎样写呢?又该怎样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读写)

(2)尝试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40,然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40这个数用小棒怎样表示?用计数器呢?

学生操作后进行展示。

(3)讨论40的写法和读法。

师:根据我们以往的写数和读数的经验,你认为40该怎样读写呢?

引导学生先说出40的组成,然后分别说出40的写法和读法。

(40是由4个十组成的,应该在十位上写4,个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读作:四十)

师:能用刚才的方法在计数器上表示70吗?能写出来并读一读吗?

(学生操作后交流、订正)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五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课堂上的一个个始料未及的场景也是让我苦笑不得,任你的嗓门有多大,任你的眼神有多犀利,过不了三分钟他们就照旧,一节课上下来,真是腰酸背痛,一个字“累”!。回首和孩子们在一起相处的一个月,我发现也收获了许多……

首先来说最头疼得的是纪律问题。因为学生的纪律不好,再生动的教学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纪律养成教育。刚开始上课时,我就是在整顿纪律和教学知识相间的过程中度过的,后来,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握好一年级的课堂纪律通过向其他老师讨教经验以及多次试验,我发现儿歌、课中操特别适用我们这种大容量的班级。

其次是解决孩子们喜欢学数学的问题。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一个生动、有趣、吸人眼球的导入,可以缩短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时间。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故事,在每次上新课时,我根据教材的内容,编一段故事,以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来导入新课,一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游戏可以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我觉得一年级的孩子一定要舍得表扬。同样是有同学不遵守纪律,在课堂中以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来引起他注意。此外我还准备了很多小红花,小星星等,用来奖给表现好的学生,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不足之处: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和自信心;对学生知识掌握规律把握不到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不够;在纪律方面还应再严格要求。

一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六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要体现在: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立体图形的拼组”,是让学生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边欣赏自己的成果,边体验成功的乐趣,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总结,我觉得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怎样落实从“零敲碎打”的线性思维向“条分缕析”式的宽度思维跃进,还应学习解决。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完成“百数表”,然后从“百数表”里寻找规律,通过整理,观察,对比之后,复习数数,写数,有使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在表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一整理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从认数中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100以内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课前我让学生预习38页,进行读、思、划,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

教学中,让学生给十位、个位是3的数涂上不同的颜色,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100以内各数的排列顺序,而且深化了对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好奇心。

接下来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并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在数目表中找数。提问:与90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多少?从7数到12数了多少个数等题。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能主动与小组成员一起思考讨论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进一步培养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八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不足龄生和插班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蕴藏真理:一个学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塞满,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智力活动的时间,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学生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对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摧残。正因为如此“减负”的警钟一直长鸣!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计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孩子的后期学习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既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又不会负担过重呢?本学期,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沟壑。观看优秀课例,积极征求同组老师意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最后,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事先准备好小黑板、作业纸等,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二、及时巩固与定期复习相结合。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本册教材除了10个课时的小单元教学,其余全是数与代数的知识,其中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孩子提高计算速度,每节课课前花1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10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法口算题练习,通过一学期的坚持,效果显著。

第三、作业布置与批改。本学期我准备了教辅练习资料,精选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习计划和期末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利用互动平台,创设空中课堂,鼓励并指导学优生在课余自学奥数。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困生的成绩,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句话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不能让补习伴随孩子成长!

(三)加强家校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边教边研,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本学期,我们班每天的数学作业,中等学生一般能在10到15分钟完成(期末复习时略有增加),基本都能轻松地独立完成。在作业批改中,很少有集体性错误,每天的62份作业中,全对作业一般都在45份到57份之间。

(二)在课后辅导时发现,几个学困生学习成绩进步很大,如插班生z,进来时测试成绩总在60分边上,现在每次测试都在80分左右。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学习越来越轻松,上学期遇到他们学习上出现问题进行辅导时,总是费尽唇舌,启而不发,本学期基本上都是一点就通,学困生辅导一般都在课间几分钟内完成,很少留到放学后。

(三)班上近一半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异,学习状态稳定。

四、自我反思,努力实现专业成长。

(一)继续坚持并优化本学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课后只做适当的巩固,控制好课后作业分量。

(二)加大家校之间的联系,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争取家长更多的支持,致力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新知学完后,间隔多长时间安排二次复习巩固,以什么方式进行复习巩固效果最好?针对不同的内容,努力寻求比较好的二次复习时间和复习方式。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采用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我觉得比较成功。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会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这在活动四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

本案例教学以“学生”为本,体现数学是生活所需,实际所需,从而产生要学数学,要学有用的数学;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反映数学的价值观而设计的,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数学展现要源于生活

总感到现在的小学生学数学学的特别的辛苦。数学课和数学作业,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只是一些非常抽象的符号的枯燥运算,很少有趣味可言。作为数学老师,我们不得不经常依赖数学之外的力量(如奖励、惩罚、竞争等),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其实,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即便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原型。例如,片断一(我们学习过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们把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当作数学研究的对象,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并且萌发主动学习和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动机。

2.数学教学要超越生活

数学知识虽然源于生活,但与现实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毕竟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高度严密的学科。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变的“通俗易懂”了。如本课教学中从“体”到“面”的展开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物体上找长方形,接着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充分体现由整体认识到局部探索的教学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学生认识与探索的难点。但并不是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公开课”,教学形式“五花八门”,教学过程却没有层次、深度,没有从单纯的“形式”提升到数学的理性分析上来,导致一堂“数学公开课”变成了“生活指导课”。

3.数学学了要反映生活

反映生活要求数学学了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需要数学,启发学生从学习中感受数学思维方式及其力量,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弗赖登塔尔所提出的数学教育的四条教学原则中有一条是“数学现实”原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它的运算方法和数学知识结构,这就是所谓的“数学现实”,数学教学就是从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把经验材料“数学化”。这就要求我们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有亲近性、现实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种具体、生动、直观的数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悟数学,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数学,在学习中感受数学。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注意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注重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存在。如片断四设计:“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按排了对生活中交通标志形状的辨认,既巩固可学习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教育,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