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优秀9篇

时间:2023-07-21 08:11:44 | 来源:啦啦作文网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差异网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一

数学课要学分数除以整数了,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班级的大屏也坏了,让学生自学吧。

开始我先提出了自学要求。孩子们开始学了起来。陆续有孩子学完举手了。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所以,乘以一个数就等于除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然后就进行了练习,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此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多数学生没有了做题后的兴奋了。只是因为结果相同啊。学生不明白算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知道,这个知识点是我要给孩子们讲解的地方。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算理的教学,大部分同学们恍然大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把计算方法和盘托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可是这样教学,尽管也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节课中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学,正如侯校长说的那样,真的需要老师好好琢磨呀。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二

本课教学的内容是分数除以整数,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习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把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过程直观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的直观体验,将文字语言和图形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但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时间的不多,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部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不够,除法变成乘法后,除数没有变成相应的倒数。分数除以整数时,应该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没有正确理解分数除法结果的规律,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结果比这个数要大。有些比较大小的题目可以不用计算,直接运用计算规律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学生不太会应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做题技巧,做题方法,真正的学会学习。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三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复习旧知。课件呈现几道简单的口算题,以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的记忆,为探索新知做铺垫。在探索新知时,课件呈现猪八戒化斋的故事,从想象中每人2个饼,到一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几块?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来计算,学生很快会说出1/4,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猪八戒又化了3张饼,每人分多少张?学生又拿出学具自主探究,再演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得过程,对分数的意义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3÷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来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来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来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3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3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对3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孩子们或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或把自己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让他们一一介绍。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

(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3次,就得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方法

(二):把三个圆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得到3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3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3÷4用分数四分之三来表示结果。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

(三):3除以4得0.75,0.75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人,把4块饼平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习,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 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来的重要的多!

作者简介

刘璐,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艳梅名师工作室研修员。20xx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次参加教学比武,分获市特等奖,县特等奖,县一等奖。数次被评为乡优秀教师,获县嘉奖。20xx年一师一优课获部级优课。坚持用"爱"和"知识"去呵护每一位学生,期待每个课堂都能充满"童真"。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难点还是理解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虽然在复习旧知,如:把6米的绳子平均分成两段,每段长多少米?简简单单的复习为探索新知做铺垫,可课件呈现课件呈现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块蛋糕?学生把刚才复习的除法计算的知识进行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2来计算,有的学生会直接用二分之一表示,我引导:既然都是正确,就说明可以用等于号了。

接着从课本的例子:如果有7块蛋糕,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又能得到多少呢?学生很快就能列式表示,并用分数表示结果。然后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看看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同组交流讨论,再全班反馈交流,学生能说出分数和除法有关系,就是说不出所以然,我只好问:这个分子和除法的什么好像相当?总算是把这些关系理清,可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说分子等于被除数?”我说不行,只能用“相当”更恰当。

对于假分数化带分数,我从上次作业的一个图形引导,二又八分之六等于八分之二十二,完整一个单位“1”有八份,那么2个单位就是十六加上不完整的6就是22,看来分子除以分母后的商是整数部分,余数是新的分子,反过来是带分数化假分数,可以引导学生从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这样学生就很明朗。

特别强调的是:在带分数和假分数互化时,一定要演算,培养演算的习惯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本节课遗憾的是讲得太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虽然学生认真听讲,但不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值得注意。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六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害怕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胆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课堂上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

3、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课堂练习太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备课。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七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生活、学习的经验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考,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块。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

验证“3÷4是否是3/4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朋友还是分得1/4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个1/4块饼,合起来是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块的1/4,有3个1/4块饼,即3/4块。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4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富、准确的表象。

观察等式3÷4=3/4、3÷5=3/5可以发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在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等等。板书是可以一直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

情境图、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7分米=( )/ ( )米 23分=( )/ ( )。学生交流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1米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这样的7份,所以7分米=7/ 10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准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考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知识的桥梁。<www.chayi5.com>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八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反思这节课,在这一过程中,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单,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2上:3÷4=()(块)的探究上。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开始都猜想是,然后通过动手小组去操作,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汇报中出现了是1/4,因为他们认为是把3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出在把谁看作单位“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学生认为简单,实际上不简单,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说理和交流。把重点放在3÷4=()(块)上,我借助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采取让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辩论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把重点放在3÷4=()(块)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讲得太多,讲得过多,学生会越来越不清楚。

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个内容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例子太少,没有说服力,为了学生今后学习中遇到问题上该如何解决,我们必须在常规的教学中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授人以 “渔”。于是教学中,在学生得到了3÷4=()(块)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适当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结果的深层次的理解。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篇九

蒲场镇儒溪小学:江娓 《分数与除法》这一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开课前,我利用用学生都了解的《西游记》作为切入点,以八戒找食物为主线提出三个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帮助八戒解决怎样把8个桃、4个梨、1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的数学问题,每人分到多少个这样的一个简单问题。探索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使学生比较容易建立分数意义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为下面的探究铺路搭桥。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解决例题2(类比题)“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得多少个?”先让学生试着猜一猜,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然后利用手里的学具分分看,课前,我给每组都准备了3个同样大小的圆形卡片。课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剪一剪、分一分,探究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与

展示的空间与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得出结论:“无论用那种方法,我们都能得到把3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到的就是3/4张饼。”探究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

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小组合作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与人交流,动手操作。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目标,数学课堂有着千变万化的因素,要上好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却非易事。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了,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好像还很朦胧。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等,总之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9篇《《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