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优秀8篇

时间:2023-07-21 08:11:46 | 来源:啦啦作文网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种树郭橐驼传 篇一

单元学习重点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文言文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文体的内涵,结合其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四、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五、具体研习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员烦令扰民的?

5、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孽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六、板书设计

①         总括                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②             1、介绍人物身世

2、引出种树行家

3、畅谈种树经验

4、官府繁政扰民

5、问者意外收获

七、总结

以寓言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探究思考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九、课堂练习

见《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246第六部分

*文言文阅读指导(七)

阅读方略: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析性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劳地种地”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做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三)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固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篇二

【设计思想】

《种树郭橐驼传》名为传记,实为典型的寓言故事,短小隽永,写法灵活,充满生活气息。本课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参与对话,由言及文,由文及道,运用品读涵泳、研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情趣和意蕴,采集文言之美质,陶冶情操,培养情怀,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翻译理解,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义项。

2、提要勾玄,概述文意,整体把握由养树移向养人的行文思路。

3、品味探究,领会顺天致性、休养生息的治民之理。

【教学重难点】

1、领悟借种树事例以托讽的灵活章法,感受饶有趣味的人物语言和生活场景。

2、体味借寓言说理的写作艺术和运用对比阐释观点的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导语,激趣入文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杜甫)“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苏轼)古人勤于植树,留下许多种树的诗文和佳话。其实种树是一门学问。它不仅可以绿化环境,造福人类.还能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思想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诵读积累,理解翻译

1、师问生答,简介柳宗元。

2、检查诵读,读准并识记字音。

3、实词检查,掌握用法。

名我固当:名词作动词,取名。

驼业种树:意动,以……为业。

早实以蕃: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其莳也若子:种植。

移之官理:名词作动词,统治。

爪其肤而验其生枯:名词作动词,用指甲划破。

抑耗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事实上。

故病且怠:穷困。今义:疾病。

字而幼孩:养育。今义:文字。

三、对比整合,文章写法

1、筛选信息: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概括为哪几条?请用文中词句回答。

(原则)“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方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结果)“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比较信息:其他种植者和郭橐驼在做法上有什么不同?

(方法)“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态度)“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结果)“木之性日以离矣”

小结:郭橐驼懂得遵循树的生长规律,相机而动,而其他植者不顾树的生长习性,急于求成,最后适得其反。在两者比照中,孰对孰错显而易见。

3、齐读过渡句“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作者借郭橐驼之口揭示了当地的什么突出问题?

交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吏治不善)

读出描写“吏治不善”的文字,说说它的表达特色。

交流:铺陈手法,集中表现,有言有行,细致人微:多用短促的排比句,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令人足以想见官吏嚣张、不可一世的气焰。

4、诵读第2—4段,养树之道和治民之理该是什么关系?

交流:先谈“养树”,以“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起首。后论“治民”,以“吾又何能为哉”收尾,运用了映衬的写法,前后照应;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树尤如此,人何以堪!“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行文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精神和讽谏意义。

补充史料:

(ppt显示)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政令烦出,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写作意图:警示统治者整肃吏治,宽简为政,顺应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以维持承平之世。

写法归结:简洁生动;对比映衬;婉约多讽。

四、审美感知,人物形象

1.文章主人公郭橐驼是一个很有意味的人物,朗读第一段,这里围绕标题中哪个词来交代了他的基本情况?用几个词总结他给你留下的印象。

交流:“橐驼”,即人物绰号的由来。

品味:

“不知始何名”——身份低微,来自下层,默默无闻;

“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曰‘驼”’——吃苦耐劳,有奉献品质;

“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心胸豁达,性情开朗;

人物形象: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2.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小人物来讲述种树和养人的道理?

探讨:

A、他是劳动人民的一员,能够真正了解黎民疾苦。反映真实的社会弊病,虽其貌不扬,却乐观自信。有顺其自然的人生智慧,由他之口娓娓道来,更为合情合理,合乎逻辑。

B、联系《庄子》一书中所写的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人,集外表丑与心灵美于一身,探寻美的真谛,留下不尽之意给读者以回味。

五、拓展探究,深入思考

1、本文与《捕蛇者说》在政治主张上有哪些异同点?

(ppt显示)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交流参考:

相同点:改善民生,以民为本;借故事言“道”。

不同点:本文重在劝诫统治者改善吏治,顺应民性,而《捕蛇者说》主要是提出减轻苛捐杂税的主张。

2、谈论发言:你怎样看待文章流露出来的“崇尚本性自然”的哲学观?

要点:作者承继了老庄学派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但也存在差别。“贵自然”不等于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强调了解规律,利用规律,因势利导,适度掌控。姿态是积极的进取的,本文正可以反映出儒、道两家思想结合的品质。

3、每课推荐阅读:《段太尉逸事状》、“三戒”(《临江之麇》《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结束语:柳宗元的许多著名诗文都是在贬谪永州、柳州时期写成的。事实上,不管在顺境时还是逆流中,作家总是怀着一颗忧国忧民、关怀众生的热心,为官做事,处世做人,让生命在寂寞中闪耀出自己的光芒。文坛一支墨笔,描绘人世万象,婉谏政治得失.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士大夫身上那种正直、奋进、勇于担当的高尚人格,也正是这种人格,点化了我们民族的精魂。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篇三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经典散文作品,涵泳品味,理解文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品系析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明确本文的中心主旨,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掌握文章类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2.掌握对比、映衬两种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文言知识积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准确诵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一、课程导入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文章解题

种树郭橐驼传

职业姓氏外形+绰号文体

传记是一种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文体。从传记与史书的关系看,我国古代的传记主要有史传和史外传两类。史传是正史所载的人物传记,以司马迁《史记》的撰写为标志,“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人物传记较为精彩,富有文学性。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它是“稗官之属”,把它当作小说来看。

(设计意图:使学生养成关注诗文题目的习惯,并回顾相关文体知识)

三、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其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其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著有《河东先生集》。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感知作品主题)

四、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老师纠正、强调生僻字读音

橐驼tuó病偻lǚ硕茂shuò蕃fán窥伺sì孳zī

莳shì勖xù缫sāo飧sūn饔yōng

2.感知文意

学生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详读文章,理清文本大意,标注陌生词汇。

3.听名家朗读,学生轻声跟读,熟悉文本。

4.学生朗读,教师提示错误字音

五、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种树郭橐驼传》以一个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明确:以郭橐驼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方法养树的故事,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大意。

①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②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③郭橐驼的种树经验。

④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⑤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的目的。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章主旨、脉络)

六、回顾全文,熟读文章

学生自己通读全文,将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设计意图:为后面梳理字词、背诵全文做好准备)

七、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梳理1-2段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写作手法。

一、研读第1段

1.学生朗读

2.梳理重要词汇,疏通文意

始:原来。病:患……病。伏行:弯着腰走路。

类:像。号:起外号。名:命名,起名。

固:确实。因:于是。舍:舍弃。

3.思考: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郭橐驼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驼背的特点;

②“甚善,名我固当”,写以病为号虽不雅,但郭橐驼竟认为起得很恰当,而且放弃了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写出了郭橐驼身残而自信的豁达性格。

4.回读第1段,加深印象。

二、研读第2段

1.学生朗读,提醒读音

2.梳理重要词汇,疏通文意

业:以……为业。迎取:迎接。养:用、使。

或:或者。移徙:移植。硕茂:高大茂盛。

实:结果实。以:而。蕃:多。

窥伺:暗中观察。效慕:仿效。莫:没有人。

如:赶得上。

3.思考

(1)人物有何特长?

明确:种树能手

(2)用哪些方法突出他的技术?

明确:①侧面烘托:“争迎取养”。

②正面突出:“硕茂,早实以蕃。”从成果看其技艺非凡。

③对比反衬:“莫能如”对比反衬出他的技艺无与伦比。

三、朗读背诵

1.熟记前两段重点词语,适时检查。

2.熟读并背诵前两段。

四、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梳理3段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写作手法。

一、学生朗读第1-2段,回顾重要文言知识

二、研读第3段

1.学生朗读,提醒读音、节奏

2.梳理重要词汇,疏通文意

(1)重要词汇

孳:繁殖。天: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致:使达到。

性:性质、方法。本:根。培:培土。筑:捣土。

既然:已经这样。虑:惦记。顾:照看。莳:栽种。

置:放下。硕茂:形容词使动,使……高大茂盛。

早、蕃:形容词使动,使……早结果、结果多。拳:拳曲,伸展不开。

若:如果。恩:宠爱。爪: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

日:一天天地。离:背离。若:比得上。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

吾又何能为哉!(“何能为”即“能为何”)

3.思考

(1)郭橐驼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一句话)

明确: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板书:郭橐驼——顺天致性]

(2)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如何做到“顺天致性”?)

明确:

①其莳也若子。(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旧,其筑欲密)

②其弃也若置。(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板书:莳也若子;弃也若置]

(3)他植者是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不过则不及,太恩太勤。

②“木之性日以离”。

[板书:他植者——不过、不及;太恩太勤]

(设计意图:通过3个问题,逐步理清行文思路。)

(4)这一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①先指出郭橐驼种树好的基本原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这段的中心论点。

②然后从正面说明郭橐驼种树能顺天致性的态度和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③接着指出他植者害木之天者使木性日离的态度和方法。

④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5)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表现郭橐驼种树的正确性?

明确: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驼驼种树方法与他植者进行对比。

(6)作者为什么略写他植者的马虎的态度而详写太恩、太勤的态度?

明确:详细写这种态度是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主旨是要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这一主旨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恰相类比,详细写是为了引导、强化突出主题。

朗读背诵:

回读第3段,掌握重点词句,回顾行文思路和写作方法,并背诵全段。

作业布置: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梳理4-5段文言知识,研读段落内容,了解写作手法。

一、学生朗读第1-3段,回顾所学内容

二、研读第4-5段

1.学生朗读,提醒读音、节奏

2.梳理重要词汇,疏通文意

(1)重要词汇

子:您。对人的尊称。理:治。长:统治、治理。人:民。

烦:繁。卒:最终。以:因此。勖:勉励。

而:你们的。绪:丝头。缕:线。字:养育。

遂:成、养好。辍:中断。飧:晚饭。饔:早饭。

且:尚且。暇:空闲。蕃:使繁盛。安:使安定。

病:困苦。怠:疲倦。

(2)特殊句式

理,非吾业也。(判断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宾语前置句)

(3)文化常识——避讳

本文中“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民”为“人”;“理”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改“治”为“理”。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

①国讳

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例如,《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为“元”。

②家讳

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③避讳的方法

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

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

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

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

3.思考

(1)“问者曰”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2)郭橐驼是怎样评价和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明确:本文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六个“而”和数个动词,把俗吏来乡时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3)作者借橐驼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大铺陈郭橐驼种树的正确原理和方法?

明确:“长人者好烦其令”,与第3节“爱太恩,忧太勤”相对应。至此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完成从植树到治民的过度,用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之道类比治民之理。

(类比:将两个本质上不同的事物就其共同点进行比较,是通过比喻手法的综合运用帮助说明道理或描述某种复杂情况。类比是试图通过参考不同但比较熟悉的某事来解释相对陌生的某事,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与那个相像”。类比能加强说理的形象性,从而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十分具体,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种树类比治民

顺木之天致木之性:顺民之天致民之性

莳也若子:爱民如子

置也若弃:让百姓休养生息

种树马马虎虎:不顾人民死活

爱太殷,忧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木性日离:民病日急

害树仇树:害民仇民

(4)试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本文中所用的类比与对比手法。

提示:①本文总体上采用类比的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②本文在阐述种树的道理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比,在原理、态度、方法和结果等方面构成对比。以郭橐驼与其他种树人对比,说明郭橐驼深知树的本性,更知道应如何去适应它,使其“天者全”。其他种树人中又以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对比,说明这两类种树人都违背了树木生长的自然本性,必然种不好树。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相对比,说明为官治理百姓与种树一样,要顺其自然,不要政令重重,催逼不已,使百姓不得安宁。

(设计意图:明确写作手法,使学生有所体悟,为日常写作做好铺垫)

(5)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三、朗读背诵

回读第4-5段,掌握重点词句和文化常识,回顾段落内容,熟悉写作手法。

四、小结

文章用“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鉴赏文章理趣,探究新颖活泼富有创意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理解、鉴赏:

1、文章最后一段写"吾问养树,得养人术",阅读梳理全文,理解养树和养人之道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由养树之道推出养人之道的?

(1)第三段借郭橐驼之口,从种树态度和种树方法两方面,详细总结了他技艺高超的原因。种树的总原则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方法:"舒"、"平"、"故"、"密",培育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并拿他植者和郭橐驼进行对比,突出正确的养树之道,也为后文引出养人之道作铺垫: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总原则:"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木之性日以离"

种植方法:"舒"、"平"、"故"、"密""拳"、"易"、"过"、"不及"

培育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2)第四段还是借郭橐驼之口,把为官者"好烦其令",巧妙和"他植者"构成类比对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态度:种树马马虎虎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情感:"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具体做法:"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结果:"木之性日以离"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3)至此,文章主体内在思想逻辑已不言而明:

养树术——————(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2、最后一段点明本文写作目的是什么?阅读赏析,联系当时背景,思考本文用意。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唐代安史之乱后,官府扰民现象严重,百姓疲惫不堪,作为一名正直的知识分子,早年在长安任职的柳宗元,很希望上层统治者能了解社会现状,加以改进。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3、开头模仿一般史传文体例,介绍了传主的什么基本情况?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郭橐驼是一位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借鉴我国史传文的优秀传统?

开头介绍了传主的姓名、形貌、籍贯、技艺;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郭橐驼是一位平凡普通、乐观豁达、技艺高超的劳动者;作者有意借鉴我国史传文的优秀传统:运用细节来使人物形象丰富生动,比如:"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认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鲜活起来了。

二、发现、探究

1、读写结合

(1)作者把种树写得非常贴近生活真实而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为官之道,除了作者的这个本意,我们还可以得出哪些充满理趣的对生活、政治、哲学等类似的思考?写百字短文,小组和全班交流。

(学生习作)"虽曰爱之,实则害之"。多么耳熟的一句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

深谙个中真蒂,用各种辅导班课外班考级奥数等充盈孩子的每分每秒,一旦孩子疾呼"把时间还给我,让我自由成长!"父母是非常惊讶的:都是为了你好,怎么就不理解爹娘呢?"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失去自我成长空间的小树苗,怎能挺拔成参天大树?所以,请家长们不要再打着"爱"的大旗,剥夺我们自由成长的天性,否则就像作者所言"木之性日以离矣"。

(2)模仿本文寓言类传记这样新颖活泼的文体和写法,写一篇要寄托一定寓意的小人物传记。

2、活动设计

(1)请为高二年级宣传栏开辟一个文学特刊:主题是中国文学小人物画廊,从所学和所读的中国文学作品中,选择5—8位以普通人为主人公的人物,为他们画一幅写意画,并配上百字说明性文字。

(如庖丁、大铁椎、庞安常、大堰河、芦柴棒、琵琶女、窦娥、翠翠等)

(2)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可以就文章的讽喻意义,加上一些对当今社会现象的反映。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创作剧本,设计道具,进行演出等。

3、专题研究

(1)从文体和写法上看,本文很是新颖活泼,颇有创意,从传记体方面,将本文和必修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作比较阅读,从寓言体方面,将本文和选修课文《庖丁解牛》作比较阅读,探究本文在写法上有何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从传记体方面看,都是传记文格局,即先介绍人物基本情况,再用正写反衬等笔法重点写一两事来突出人物性格和形象;不同的是,本文传主既非王侯将相,也非名人伟人,而只是一位身份低下的小人物,所选事情也是非常普通的种树实践,写得贴近生活而趣味盎然,非常鲜活。这样的选材和立意,使文章既有生活情趣,借凡人小事表达深刻道理,没有说教,很是形象生动传神,又使文章充满理趣。

从寓言体方面看,本文借种树之道喻官治民之道,同时还用了对比,拿郭橐驼和"他植者"作了两处对比,第一处意在突出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第二处对比是为了引出后文养人术。《庖丁解牛》借解牛之道喻养生之道,通过对比解牛的不同阶段,良庖族庖和神庖的不同境界,总结一代名"庖"的成功之道,引出养生之道。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而以此喻彼的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在寓言体文章中使用,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鲜活生动,易于让人接受,同时,不管是种树还是解牛,因为作者描述形象贴近生活,使得它们的寓意,能给人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为千百年来人们作多元解读提供了意蕴丰富的脚本。

由此可见,本文在内容、写法、文体、立意等方面,都颇为新颖活泼,体现了古文运动"文以明道,陈言务去"的主张,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写出新颖活泼有创意的好文章来。

(2)《庖丁解牛》、《过秦论》、《寡人之于国也》、《六国论》、《阿房宫赋》《种树郭橐驼传》谈论的都是人与社会关系处理上要顺应规律的问题,分小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和道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并说一说对自己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儒家:治国的规律是不扰民、要养民爱民。道家:避开矛盾、顺应自然,依天理,不强为。这可以和高考对接,如08年高考作文装石头装沙子装水,考的也是规律问题:做事顺序安排的自然之道;孰轻孰重等。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感受橐驼的人物形象

2、掌握“名”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3、体会本文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2、本文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为了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我们提倡大量种树,你会种树吗?你想到过种树的方法中还蕴涵着更深刻的道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由谈种树,进而阐明深刻道理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不过,和河东狮吼倒没关系)。又官至柳州刺史,并死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代表作:诗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寓言《三戒》,游记《永州八记》,散文《捕蛇者说》。

2、上课思路

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他植者: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

现实:官吏繁政扰民

理想:顺民之性以养民

三、文题解读

1、题目怎么读?

2、“传”什么意义?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3、橐驼是什么意思?

4、这篇文章是写骆驼的吗?

5、郭橐驼是人的名字吗?

6、这个绰号是褒扬性的,还是侮辱性的?

7、喊人侮辱性的绰号好吗?作者为什么不喊他这个侮辱性的绰号,是轻视他吗?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8、这是一篇传记性的寓言,作者可以给她起个名字呀,比如叫郭靖,比如叫XXX(用班级里性郭的同学的名字)。

(体现他社会地位低。鲁迅笔下的阿Q也是这样,没有知道他的名字,也反映他的社会地位低。)

9、叫“郭瞎子”“郭瘸子”可以吗?

(驼背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劳累的可能,我们常听说“压弯了背”“累弯了腰”这样的话,从驼背这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辛劳的劳动者形象。)

10、文章为什么不叫“郭橐驼传”,而要在前面加上“种树”两个字?

(突出郭橐驼的职业,文章没有写郭橐驼的一生,只是截取他种树这点来写得。)

四、研习课文

1、分析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的?

(郭橐驼,扣了文题中的人物)

(2)从几个方面写郭橐驼的?

①“隆然伏行”:四个字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这么少的文字把一个人物形象刻画的这么鲜明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大家用四个字,多几个也可以,把一个瞎子或者瘸子的形象刻画出来试一试。当然未必要刻画残疾的,刻画下你的同桌也可以。比较一下,我们就能发现作者的厉害了。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难得的是,驼竟认为起得很恰当,而且放弃了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③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我们可以不忙回答,先看第二段)

(2)教师强调应掌握的字词:

病偻:脊背弯曲。

类:似和……相象

名我固当:名-------为……起名,名词活用为动词。

固--------本来

因舍其名:于是连词,表示承接。

2、分析第二段

(1)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

生:……

师:我个人认为,除了你们所认为的与生俱来的性格外,还和他身手不凡有很大关系,如果你们不反对的话,你们可以不妨仔细看一下,哪里可以显示他的身手不凡?

A、际遇——争迎取养

B、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橐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C、高超——不怕“移徒”,

D、枝繁叶茂、早熟果多

F、他植者莫能如也

并且这些内容从正面、侧面两个方面去表现他的技高。如:人(皆争迎取养——侧面);树(正面))

(2)串讲几个小知识:

驼业种树(以……为业,意动用法)

早实以蕃(实:结果,名词活用为动词)(蕃:多)

【橐驼之技】 指高明的栽培技艺。典出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分析第三段

(1)郭橐驼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一句话)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板书:顺之天致其性)

(2)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

a其莳也若子。(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旧,其筑欲密)

b其弃也若置。(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3)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本段用对比、映衬,形象地塑造了橐驼的形象。

(4)教师串讲几个小知识:

①解释加点词语:

凡植木之性(植:种植)(性:方法)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

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②活用:

其筑欲密n----v

非有能硕茂之也adj-------使动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adj------使动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n------v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n-----状语

③特殊句式:A、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

B、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那有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一起再看下去。

4、研读第四、五段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2)“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4)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5)教师串讲几个小知识:

长人者好烦其令(长:治理)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怜:怜爱。卒:终于)

勖尔植(勉励)

早缫而绪(而通“尔”。丝的头绪)

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使……繁衍)

故病且怠(穷困)(懈怠)。

四、总结全文

(1)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2)指明学生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3)怎么明理,用了什么方法?(写作特点归纳)

a、对比与映衬

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

b、婉约而多讽

名为传,实际上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这种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讽谏,就决定了文章“委婉含蓄”的特点。

五、同步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以致其性焉尔(本性)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凡植木之性(方法)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表因果关系连词,所以)其培欲平,其上欲故(形容词,旧,这里指旧的土)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作为)

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为)

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①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期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⑤⑥⑨/⑧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师点评:①③④⑦是n活用为v;②是n活用为意动;⑤⑥⑨是adj活用为使动;⑧是n活用为状语

3、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B)

A既然已,勿动勿虑

B官命促尔耕

C早缫而绪

D字而幼孩

4、翻译下列句子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2)吾又何能为哉: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种树郭橐驼传 篇六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背诵课文3、4两段。

德育目标

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解题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出示投影: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勖(xù)            病瘘(lǔ)          病且怠(dài)

b.豚(tún)              抑耗(háo)        织而缕(lǚ)

c.孳(zī)               窥伺(sì)          实以蕃(fán)

d.缫(sāo)             飧饔(yōnɡ)      长(zhǎnɡ)人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早实以蕃

④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⑤其筑欲密

⑥长人者好烦其令

⑦故病且怠

(3)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参考答案:

(1)a(“瘘”读“lǘ”)

(2)①起名,作动词。②以……为业,作动词。③果实;蕃盛,多。④尽。⑤捣土用的杵,这里用作动词,捣土。⑥治理。⑦穷困。

3.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3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四、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五、探究阅读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輙体罚。

六、课堂练习

阅读下文,写一段评析文字。

出示投影: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参考答案:

本文借一种善于负重而好爬高的小虫,辛辣地揭露和嘲讽了那些达官贵人觊觎高位,贪婪成性,惟利是图的本质。抨击了当时腐败的吏治。全文描写生动,讽刺尖锐,社会意义深刻。

七、课文总结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和“三”。

2.思考并讨论: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圣恩。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任。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切情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颜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多听纳。   注:谠言:正直的言论。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箴时之病                                                  箴:劝戒

b.非次拔擢                                                  次:依顺序排列,等次

c.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                                 善:友好,交好

d.章武皇帝纳谏思     理                               理:道理

2.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幼聪慧绝人                                    绝人:超过一般人

b.吾谓斯文遂绝斯                                        文:文人或儒者

c.而往往流闻禁中禁                                    中:宫中

d.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     上前:走上前去

3.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4.翻译“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句。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

c.皇上起先对白居易劝谏承璀一事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白居易对他的无礼之举,但后来又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

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而决不是轻率进谏。

参考答案:

1.d(理:治,天下大治)

2.d(上前:皇上面前)

3.b(①转折意;②因而,于是;③认为;④拿,用)

4.后辈的文章,总没有合他心意的。

5.b(“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错,应为“但皇上却不予答复”)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他出生于长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经史百子。21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26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博览群书,通观古今。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得以了解世风民情。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他参与王伾、王叔文等人的永贞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释以遣苦闷,并关心现实,写了大量文章驳难政敌。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在柳州任上,他关心民瘼,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悬,深得民心。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素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论。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应辅物及时,其文学主张与韩愈大同小异。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颖,章法严谨,以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清新峻洁,似淡实浓,自成一家。有《柳河东集》行世。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XX年1月版)

二、课文析读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阅读时应认真借鉴。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即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文章为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作者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连用四个“欲”字句,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并收到了“天者全而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作者次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勿动勿虑……若弃。”郭橐驼看似听之任之的做法里,却包含了“顺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无微不至地关心,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概言之,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他植”。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展的做法,然后归结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显示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行文简洁,对比鲜明。

郭橐驼所讲的道理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写此文仅仅是为了种树吗?我们说不是,要郭橐驼讲种树之理是为了“移之官理”,是用“养树”和“治民”作类比。作者通过对话,将“养树”与“养人”作类比,把种树、管理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树”与“人”,虽为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养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却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共同规律。因此,两者类比,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也使文章增强了哲理性、说服力。

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开头的叙述,语言质朴明朗;后面两大段对话,多用排比对偶,说理深刻,尤其是在排比对偶句中,活画出各种逼真情状,令人理服心折。例如,写他植者“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几句,把一个“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种树者的蠢行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如,写俗吏旦暮扰民的“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击木而召之”一段排比对偶句,难道不也 把那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都活画出来了吗?从语言上看,许多语句如串串珠贝、璀璨夺目,足堪欣赏

《唐书•柳宗元传》说柳宗元的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从这篇传记来看,确乎如此。

(选自《语文周报•高中版》,作者:李嗣亭)

三、类文荐读

毛颖传

韩 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①,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需兔②,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恒娥,骑蟾蜍八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夋兔,狡而善走,与韩卢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趺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④,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于中国夷狄,皆昌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明眎:兔的别名。眎,同“视”。② 求(nóu):刚生下的小兔。③韩卢:古代韩国名。④趺(fū)居:即趺坐,双足交迭而坐。

阅读提示:作者仿《史记》传记的体例,为之作传。文章把许多历史传说和神传故事编织起来,充分叙述了毛颖的通古博今和劳苦功高,通过他“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的遭遇,批评了统治者的“少恩”,抒发了作者胸中的郁闷和愤慨。文章构思新颖奇特。用诙谐幽默的拟人和双关。从一枝小小的毛笔,敷衍出如此恣肆奇特,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

四、阅读方略   文言文阅读之八: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三)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故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高考真题

XX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胡质子之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作为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参考答案:

1.c(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

2.a(词语有“故、每、因、及”,涉及到课文的文章有《信陵君窃符救赵》《促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a项中的“故”,“故以为汝粮耳”中“故”当“因此、特地”讲;“故久立与其客语”中“故”作“故意”讲。b项两句中的“每”都作“每次讲”。c项两句中的“因”都作“通过”讲。d项两句中的“及”都作“到”讲)

3.a(“从句式的角度看”提示了思考的角度。第①句“大人清白”是主谓式结构,第②句“名誉著闻”也是主谓结构,这样第①②句是相同的。第③句“乃知其都督也”,加粗部分的意思是“他是都督”,是判断句,结构也是主谓式。而第④句“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中“其都督”,意思是“他的都督”,是偏正式结构,所以③④是不相同的)

4.b(b项中“先其将归”译文有误,应为“在胡威告辞出发之前”,“先”译为“在……之前”,“其将归”指胡威将要辞别回去)

5.a(“其父子清慎,一是指两者,二是侧重清正廉洁。①侧重其父勤俭,②侧重其子克己清勤,④侧重其子不受别人佐助,并把自己的“干粮”——绢,给了别人,说明清正无私。①②④充分表现了父子的清正审慎。③表示都督的虚伪,⑤表现胡质的束缚严明,⑥表现胡威清廉的影响)

6.c(a、b、d项叙述都是正确的。c项对都督的介绍与原文有出入。“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不对。一是文中说“后因他信,具以白质”,是通过其他信使告诉胡质的,并不是都督弄巧成拙,他自己告诉了胡质。二是文中还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也说明此事是胡威去告诉信使,并使之转告父亲的)

种树郭橐驼传 篇七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种树郭橐驼传》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种树郭橐驼传》阅读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种树郭橐驼传》阅读题目

1.选出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早实以蕃:结实

B.致其性:尽

C.其培欲平:培土

D.有类橐驼者:这一帮人

2.对本文字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驼业种树”中“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职业”。

B.“非有能硕茂之也”中“硕茂”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句话译“并没有办法使它们长得高大茂盛”。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D.“若甚怜焉”中“焉”是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3.对文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三段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继从种植的当与不当对比。

B.第四段揭出文旨,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为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C.文章集中“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D.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语言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8分)

(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3分) (《种树郭橐驼传》)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分) (《劝学》)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分) (《赤壁赋》)

《种树郭橐驼传》阅读答案

1.D

2.C

3.A

4.(1)把你种树的道理,转用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

(2)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

(3)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但它不曾流走;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明月,但它最终没有减少或增加。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鉴赏文章理趣,探究新颖活泼富有创意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理解、鉴赏:

1、文章最后一段写"吾问养树,得养人术",阅读梳理全文,理解养树和养人之道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由养树之道推出养人之道的?

(1)、第三段借郭橐驼之口,从种树态度和种树方法两方面,详细总结了他技艺高超的原因。种树的总原则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方法:"舒"、"平"、"故"、"密",培育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并拿他植者和郭橐驼进行对比,突出正确的养树之道,也为后文引出养人之道作铺垫: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总原则:"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木之性日以离"

种植方法:"舒"、"平"、"故"、"密""拳"、"易"、"过"、"不及"

培育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2)、第四段还是借郭橐驼之口,把为官者"好烦其令",巧妙和"他植者"构成类比对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态度:种树马马虎虎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情感:"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具体做法:"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结果:"木之性日以离"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3)、至此,文章主体内在思想逻辑已不言而明:

养树术——————(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2、最后一段点明本文写作目的是什么?阅读赏析,联系当时背景,思考本文用意。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唐代安史之乱后,官府扰民现象严重,百姓疲惫不堪,作为一名正直的知识分子,早年在长安任职的柳宗元,很希望上层统治者能了解社会现状,加以改进。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3、开头模仿一般史传文体例,介绍了传主的什么基本情况?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郭橐驼是一位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借鉴我国史传文的优秀传统?

开头介绍了传主的姓名、形貌、籍贯、技艺;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郭橐驼是一位平凡普通、乐观豁达、技艺高超的劳动者;作者有意借鉴我国史传文的优秀传统:运用细节来使人物形象丰富生动,比如:"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认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鲜活起来了。

二、发现、探究

1、读写结合

(1)、作者把种树写得非常贴近生活真实而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为官之道,除了作者的这个本意,我们还可以得出哪些充满理趣的对生活、政治、哲学等类似的思考?写百字短文,小组和全班交流。

(学生习作)"虽曰爱之,实则害之"。多么耳熟的一句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

深谙个中真蒂,用各种辅导班课外班考级奥数等充盈孩子的每分每秒,一旦孩子疾呼"把时间还给我,让我自由成长!"父母是非常惊讶的:都是为了你好,怎么就不理解爹娘呢?"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失去自我成长空间的小树苗,怎能挺拔成参天大树?所以,请家长们不要再打着"爱"的大旗,剥夺我们自由成长的天性,否则就像作者所言"木之性日以离矣"。

(2)、模仿本文寓言类传记这样新颖活泼的文体和写法,写一篇要寄托一定寓意的小人物传记。

2、活动设计

(1)、请为高二年级宣传栏开辟一个文学特刊:主题是中国文学小人物画廊,从所学和所读的中国文学作品中,选择5—8位以普通人为主人公的人物,为他们画一幅写意画,并配上百字说明性文字。

(如庖丁、大铁椎、庞安常、大堰河、芦柴棒、琵琶女、窦娥、翠翠等)

(2)、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可以就文章的讽喻意义,加上一些对当今社会现象的反映。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创作剧本,设计道具,进行演出等。

3、专题研究

(1)、从文体和写法上看,本文很是新颖活泼,颇有创意,从传记体方面,将本文和必修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作比较阅读,从寓言体方面,将本文和选修课文《庖丁解牛》作比较阅读,探究本文在写法上有何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从传记体方面看,都是传记文格局,即先介绍人物基本情况,再用正写反衬等笔法重点写一两事来突出人物性格和形象;不同的是,本文传主既非王侯将相,也非名人伟人,而只是一位身份低下的小人物,所选事情也是非常普通的种树实践,写得贴近生活而趣味盎然,非常鲜活。这样的选材和立意,使文章既有生活情趣,借凡人小事表达深刻道理,没有说教,很是形象生动传神,又使文章充满理趣。

从寓言体方面看,本文借种树之道喻官治民之道,同时还用了对比,拿郭橐驼和"他植者"作了两处对比,第一处意在突出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第二处对比是为了引出后文养人术。《庖丁解牛》借解牛之道喻养生之道,通过对比解牛的不同阶段,良庖族庖和神庖的不同境界,总结一代名"庖"的成功之道,引出养生之道。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而以此喻彼的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在寓言体文章中使用,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鲜活生动,易于让人接受,同时,不管是种树还是解牛,因为作者描述形象贴近生活,使得它们的寓意,能给人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为千百年来人们作多元解读提供了意蕴丰富的脚本。

由此可见,本文在内容、写法、文体、立意等方面,都颇为新颖活泼,体现了古文运动"文以明道,陈言务去"的主张,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写出新颖活泼有创意的好文章来。

(2)、《庖丁解牛》、《过秦论》、《寡人之于国也》、《六国论》、《阿房宫赋》《种树郭橐驼传》谈论的都是人与社会关系处理上要顺应规律的问题,分小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和道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并说一说对自己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儒家:治国的规律是不扰民、要养民爱民。道家:避开矛盾、顺应自然,依天理,不强为。这可以和高考对接,如08年高考作文装石头装沙子装水,考的也是规律问题:做事顺序安排的自然之道;孰轻孰重等。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