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蓼花鼎罐》有感

时间:2018-03-24 12:44:41 | 来源:啦啦作文网

2014年世界读书日收到儿童文学家邓湘子老师的大作《蓼花鼎罐》,让我倍感高兴。很少有人给我赠书,更少有大名鼎鼎的作家给我赠书,第一次得到出自本土本乡的大作家的签名赠书,真让我感动了多日。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确实少有人读书,打牌的多,K歌的多,喝酒的多,相比爱学习的犹太人,当下我辈成了世界上啊不喜欢读书的民族。没有全民的足球运动,哪有国足踢出亚洲的希望;没有全民的爱书读书,哪能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邓湘子老师似乎在提醒我:教师不能不读书!

书的封面是一个四方火塘,一个三脚撑架,一个鼎罐,一个煨盛,加上熊熊燃烧的火苗,勾起我童年时代一个个幸福的印象:我在火塘边度过无数个寒夜,有多少次卧睡火塘边长板凳上不肯上床。听父辈讲过:1945年日本鬼子入侵绥宁,武阳老街被烧,唐家坊老街被烧,瓦屋官路老街被烧。父亲十多岁被抓去给鬼子兵当脚夫,被抓的33天里,挨打挨饿,一直走到邵阳的九公堂才逃回家,祖母在这些日子里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落下疾病,以至到后来疯癫了。所以在我的记忆里见鬼子兵父老乡亲是躲而远之。当看到书中鼎罐师傅陈心和用乌铁笛勇斗三个全副武装的鬼子兵,用乌铁笛把鬼子兵一一捅死,让我涌出对英雄陈心和无比崇敬,苦难的绥宁人也有铁血汉子。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书中再现的战争中绥宁人的人性美,人情美。

抗日战争中从邵阳逃难来的安生举目无亲,姑父姑妈热情地收留他,像对待侄儿端午一样疼爱他,没有两样。绥宁人是一个多么好客的民族啊!

从龙烟山死里逃生的端午和安生,沿着泡洞冲走陈家湾,一路上,遇人有饭吃,遇屋有住宿。鸟屎冲的黄贵生给他们熬麂子肉粥充饥,6天不见米饭的两个孩子吃到了热粥,山洞只有两个碗,先吃热粥的是端午和安生。塘弦湾的陶老爹接过接力棒,做蛋汤、熬南瓜粥,祖孙三人在陶老爹家相逢。一路上难忘檀山庙富爷爷的包谷粥,孙婆婆的芥菜粥、酸萝卜丝、猪血丸子,陶老财家的鸡肉香。一路走来祖孙三人不像是在躲战逃难,倒像是在走亲戚,过农家乐,秀丽的绥宁山水,养育了纯朴厚道的绥宁人民。

更让人感动的是陈心和师傅魂归故里,路途中,红岩村“关记铁铺”给设路祭,李熙桥铁匠铺备晚饭,鼎罐行的兄弟们安排丧事,修葺战火中毁坏的万福桥。虚构的小说中,再现的是绥宁县活生生的民风民俗。“蓼水滔滔,滋养众生;心和万福,国泰民安”,但愿长眠龙烟山的英雄永垂不朽,绥宁人民纯朴的民风万古流芳。

《蓼花鼎罐》是邓湘子老师献给家乡土地上英勇抗击日寇的先烈们的一份祭奠,也是献给武阳、献给泡洞,献给家乡绥宁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我由衷的感谢邓湘子——绥宁人民的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