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_议论文素材

时间:2020-12-18 12:06:35 | 来源:啦啦作文网

粗茶淡饭励志

——追求高远的志向就要吃苦

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年轻时就立志报国,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 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灯下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早上煮好一锅稀饭,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没有菜,就用盐水泡野荠当菜,用来下饭,就这么简单的一顿饭。他的一个朋友的儿子看到了,给范仲淹送来许多好饭好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原封不动,已经放坏了。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于粗茶淡饭了,我既然已经立志报国,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如果现在就贪图享受,以后还能吃得了苦吗?”

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后来的范仲淹。后来,范仲淹成为了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贡献,同时在文学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而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老翁拜师

——立志不怕迟

明代的李贽,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一直都刻苦好学,他说读书人要有“超然志气,求师问友于四方”。他到北京之后,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听说澹园老人焦弘对《易经》很有研究,就去拜焦弘为师。比他年轻 15岁的焦弘很感动,与他成了忘年之交。李贽跟着焦弘学习《易经》,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和研究,终于把难以理解的《易经》学得很透彻。李贽59岁那年,单身来到湖北麻城,在一所寺院里住下来,专心攻读,发愤学习。从儒家经典到佛教经文,从历史名著到文学作品,他都认真地研读。他不光读书,还批书写书,写了30多种著作。连李贽自己都说,当时已经“忘全其地之为楚,身之为孤,人之为老,须尽白而发尽秃也”。

李贽 7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读书乐》,最后两句是:“寸阴可惜,岂敢从客”。表达了他虽已古稀之年,但决不浪费光阴错过时间的勤勉精神。

戈尔德一生的目标

——立志以后要脚踏实地才可以实现

有一个叫作戈尔德的人,他给自己设计了一张《一生的志愿》的表,表中按照各个阶段确立了 127个目标:到尼罗河探险;登喜马拉雅山;驾驭大象、骆驼;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机;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写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当时他只有15岁。

戈尔德把他的目标每一项都编上号,然后有步骤地一个一个去实现,等到他 59岁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106个目标。他几乎争取每年都完成一项计划,但也不断地添加新的目标,向自己提出挑战。他坚信,有一天他可以实现所有的目标,直到最后一个。

一个人不怕立下太多的志向,但是一定要有把志向实现的信心和勇气,要脚踏实地地一个个去做,总有实现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

左思矢志不渝

——实现志向要有恒心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的时候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撰写《三都赋》。陆机听说以后拍掌大笑,说左思年纪轻轻,又粗俗不堪,居然妄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就算写成了,也只是一文不值的一堆废纸,只配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根本不理会陆机的羞辱,毅然投入写作,他多次登门求教于曾经游历过岷地的张载,以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并亲自作了大量的察访,收集了各种资料,然后全力写作。他在家里到处都放满了纸和笔,甚至连篱笆边厕所里也有,以便自己可以随时记下想起来的好词句。

左思花费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写作、整理和修改,终于完成了《三都赋》。他送去给陆机看,陆机手捧《三都赋》,又惊讶又惭愧,对左思佩服得五体投地。